心中的另一种美丽:忧愁

心中的另一种美丽:忧愁

声闻过实散文2025-04-15 20:00:55
人们在互相祝福时常说:“祝君快乐”、“祝君笑口常开”之类的话。有人也说:“祝君远离忧愁”。诚然,忧愁是为人所排斥的一种心理状态。提到忧愁,唯恐蔽之不及,一丝苦恼的表情不由浮现于脸上。有人甚至因忧愁而抑
人们在互相祝福时常说:“祝君快乐”、“祝君笑口常开”之类的话。有人也说:“祝君远离忧愁”。
诚然,忧愁是为人所排斥的一种心理状态。提到忧愁,唯恐蔽之不及,一丝苦恼的表情不由浮现于脸上。有人甚至因忧愁而抑郁成疾,甚至频添白发。伍子胥白发过昭关便是典型的例证。
如何解释“忧愁”二字?辞海解为:忧:愁苦、忧虑,劳困、疾病;愁:形容景象的惨淡。我认为“忧愁”二字包含了心神两方面:“忧”:内心之忧虑,愁:神态之愁苦。二字可解释为:因内心之忧虑,而致神态之愁苦。
我时常遇到忧愁,每遇之,总是一筹莫展,甚至怨天尤人。有时会大发脾气。可脾气过后,忧愁终归是忧愁,并无转机,甚至还会加剧内心的不悦。可事过之后,平心而度之,这又何必呢?人们缘何会出现忧愁?要我说,是出于人们的不自信和自卑的心理。人们在逆境中,常因一时无法解决问题,而导致不悦,以致出现畏惧、怯懦的心理。故此而忧愁。一味地沉浸在忧愁中,确实不是一个乐观者所应有的心理状态,而往往是无能者、懦夫的心理。只看到天下一片黑暗、曙光渺茫的往往是弱者、懦夫为了替自己解脱心理的怯懦而寻找的借口罢了。
说一味地忧愁是无能者、懦夫的心理,这并不是说反对忧愁心理,而是说要明确如何看待而忧,为何忧愁,能否化忧为乐。
至于如何看待忧愁,我认为忧愁与快乐同属人心理的一种美。如果用美学的观点来说,快乐为壮美,那忧愁便是优美。快乐为豪放之美,忧愁即婉约之美。快乐为乐观浪漫主义,忧愁不失为悲观浪漫主义。古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将忧愁喻为默默无语东逝的春水,可见忧愁之美。但,更重要的是忧愁是快乐的前奏曲。人们在因某问题,或某件一时无法解决的事而困窘,势必要思考,有时会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压力重重,一旦问题得以解决,又是豁然开朗,天高云淡。依此而言,摆脱忧愁的过程,不正是寻找快乐的过程吗?
朋友,你可知道高山、盆地的辩证美吗?驻足高山之巅,举目遥望,远方一切风景收眼底,可山的巍峨、挺拔由于视线所及,却无法欣赏。久居盆地,仰望高山,总要赞叹高山的雄伟、挺拔,慨叹自身之渺小。强者遂生攀登、征服高山之心,经过一番攀登后,到达顶峰后,“一览众山小”的快乐又随之产生。这种快乐是只有经过攀登后,驻足巅峰方可体会的快乐,未经攀登、努力的人是无法体验至极致的。而经过一番征服的自豪后,又要面临下山,一分不舍,也许悄然而生。如此,快乐、忧愁循环往复。快乐与忧愁正如高山与盆地,经过忧愁的思索,一番努力后,寻找到快乐,破忧为乐,而快乐至极,中不乏产生失意之感,遂又化乐成忧。
快乐,心神愉悦、顿觉一切含笑,诚然若是;忧愁,一筹莫展,渐察日月无光,无可厚非。品味快乐,不失为人生一大趣事,然而谁能品味忧愁?谁敢品味忧愁?我想,这非常人之所及。快乐、忧愁同为风景,正像高山云雾、峡谷溪流,高山云雾有其气魄,峡谷溪流亦有其智慧;快乐忧愁皆是滋味,诚如酸甜苦辣。酸甜最是美味,苦辣亦不失其豪爽。
忧愁有英雄之忧,有小人之忧;有忧得其所,有无聊至极。“先天下之忧而忧”诚然英雄之忧,忧得其所。仅为蝇头小利、权钱名利而忧,为争利于朝,争名于世而忧,不过小人之忧,无聊至极。而遵循英雄忧天下者,其志英雄之志,其心智者之心;苟合小人逐名利者,其目,鼠光之目,其类,乌合之众。
我很欣赏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呀,忧愁来了,快乐还会渺茫吗?乐观主义者,必定会这样想,而悲观主义者面对忧愁,踌躇满怀,往往会顿失信心,天地如何这等不公?对别人,总是充满阳光?百般恩惠,而对我却雷雨交加,甚至置之不顾。一旦具备此种思想,轻者失去信心,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重者则自暴自弃,寄生于他人之篱下,若思想出现逆反状态甚至会对社会进行报复,终致身败名裂,饮恨千古。
面对忧愁,最重要的是如何化忧为乐。如果将忧愁当作心理的灾难,一旦忧愁便从此萎靡不振,那将永远无法摆脱忧愁的束缚,将在忧愁的监狱中作一名“被判无期徒刑的囚徒”。忧愁的镣铐也将永远铐在他的手足上。其实这样做完全是不敢向前,畏惧斗争、否定进步的懦弱的懦夫思想。如果将忧愁当作社会给自己的一种特殊的礼物,一种成功的动力,如果运用这一动力,战胜忧愁,那他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这一礼物的魅力。
朋友,如果说快乐是歌,那么我说忧愁是茶。苦味中透着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只有乐观主义者,只有心怀睿智者方可品味,方有资格品味。品之,苦味阵阵,清香淡淡,只有熟谙其品位的真谛的人,才知清香的韵意。只有真正通晓清香韵意的人,方知苦味的寓意,方能欣赏心灵的另一种美丽。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