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除夕(二)
1962年秋,我乘风破浪横渡烟波浩渺的巢湖,前往黄麓彼岸的槐林初中求学,时年14岁,正式离家开始独立生活,语文老师曹进玖先生担任我的班主任。曹老师是黄麓师范毕业生,论理说学历不算高,年龄也不大,但我们
1962年秋,我乘风破浪横渡烟波浩渺的巢湖,前往黄麓彼岸的槐林初中求学,时年14岁,正式离家开始独立生活,语文老师曹进玖先生担任我的班主任。曹老师是黄麓师范毕业生,论理说学历不算高,年龄也不大,但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切身领受了他扎实的功力和崇高的师德,难怪连那些高学历乃至双学历的老师都那么敬重他。在曹老师门下三年,毫不夸张地说是受益终生,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全班。
我们首先受曹老师影响的是他那笔俊秀的好字,无论粉笔、钢笔还是毛笔,无论楷书还是行草,都令我们惊叹。曹老师自己却很不以为然,他说夏老——也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他的字才叫作真好,曹老师把夏老师的宣纸条幅拿给我们看,说是童体字,是“融方正于圆润,显严谨于活泼,化规矩于飘逸,破成熟于纯真,”还夸赞那些字“随机布局,充满了童趣童心”,但我们当时分不出门道,只感觉夏老师的字死板呆滞,一个个毫无生气,就像小学生写的,还不如我们。我们只认为曹老师的字清雅秀美,既潇洒又端庄,看他写字就是享受。为人师表的魅力无以言表,我们班没有谁督促谁,大家都自然而然的暗自练字,形成了整体进步的局势。后来我的学生们好像也喜欢我的字,直到现在会面之际还时时提及,但我很惭愧,于此斗胆妄言,自己远不及曹老师之万一,我的学生之于我,不无有爱屋及乌之嫌。
更令我庆幸的是,曹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好,语言简洁明快,解析浅显易懂,一条一条语法知识,一种种修辞方法,都是他在破析课文与讲评作文的时候,结合实际传授给我们的,往往看起来无意,实则有心。特别是文言文,我们原本一窍不通,都是零点起步,曹老师尤为注重酌字酌句,教导我们熟读细嚼,拿精准的白话对号到位,默写、翻译,严格过关,不信丝毫含糊。我们很适应曹老师的教学方法,我的知识在曹老师精心计划中一点点循序积累,学习兴趣越来越加浓厚。一学年结束,到初一期末,我回首再看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作文,眼界开阔许多,真倒有些蹬高望远的舒豁。
到了初二,曹老师开始改变我们记笔记的一贯方式,向日是老师在黑板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抄,不理解的东西可以不费劲抄下来慢慢消化。现在不再如此,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提纲挈领板书,许多内容需要我们把老师的话语经自己组织后记到本子上。起先,老师将进度放得较慢,重点之处就用记录速度重复,待等我们适应了,熟练了,便在大家没有觉察中逐渐提速。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埋头尽力想多记老师的解说,后来发现只要记下关键的东西就行,只要理解的透彻把握得准确,要言不烦的越少记,到复习的时候则思路越清晰,即使繁杂的内容也会变得简洁明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就必须专心听课,既要开动脑筋领悟中心,归纳要点,又要精准的遣词记录、合理使用标点,手脑并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等于每堂课都在写作文,是在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这简直就是一个点石成金的速成捷径,这种方法我后来也传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或多或少地承接了祖师爷的庇荫。
跟随曹老师时间长了,我们的学习口味好像也刁了,竟然开始对老师挑剔起来。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曹老师一个星期不在学校,我们的语文课让一位姓张的老师暂代,是靳以先生的文章,课文的名字现在忘了,反正从开篇范读,到解析、提问以及板书归纳等等,总之是没有一项能让我们满意,老师教的欠佳,学生学的也不好,乱糟糟的荒芜光阴,以至于我们都害怕语文课。好不容易等曹老师回来了,大家无不叫苦连天,最后还是逼得曹老师将课文重新上了一遍。尽管是同样的学生,但老师不同收效往往会大相径庭,假如那位张老师一直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不敢想象我的结果将会怎样。这样的亲身经历,在我后来的从教生涯里,总是一刻不停地帮我敲击不能误人子弟的警钟。
我在初二的时候,还得到过一个不是任人都有的实践操练机会。那段期间,国家在大力倡导知识青年回乡务农,出现了邢燕子、张韧等代表人物,为配合形势,曹老师让我编写一出小快剧,我就以张韧为原型信笔涂鸦,后来还居然扎条头巾穿着女生的花衣裳男扮女妆,在学校周末晚会上当了一次主演,成为笑谈。事后,曹老师又让我投稿《巢湖日报》,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小小的初二学生,还就真敢将那所谓稿件寄出,结果是可想而知——泥牛入海,我第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投稿尝试,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深知,曹老师是在有意锻炼学生。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衡量一个学生的文化程度,当然是首推作文。我们在槐林初中的作文是两周一大篇,每周一小篇,外加每天写日记,这是雷打不动的老规矩。曹老师把他大部分时间,最大的精力都耗费在这里,我们总是看见他饭碗一放就衔着支香烟坐在办公桌前,晚自习后熄灯了,他还在办公室不走,我们人人都能得到他的精细批改。学习委员发作文,是班级群情鼎沸的时刻,拿到作文本首先急着看评分等级,再看总批…眉批,看完自己的,还抢别人的。得了“甲”,老师就发给稿纸,誊抄后上墙作为范文,大家争着看。我的作文常常上墙,有时候还偶能侥幸得个“甲上”,次数多了,对上墙便不太在意,我最上心的是作文讲评,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也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小自遣词造句,大到组材谋篇,我都能直接受益,特别对那些我虽然写到但不曾想到的深层,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自然产生触类旁通效应,老师的评品时常激起我闪现作文灵感,泛起作文的冲动,只可惜我的知识阅历过于狭浅,能力不济,那种火花总在云层雾缝,抓不到够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眼睁睁转瞬即逝。
到初三下,为了迎接中考,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作文练习。先是每节课两个命题,主要是自己审题,立意,选材,要求是中心突出,取材切题,无须成文,这是最基本标准线。第二阶段还是每节课一两个命题,但主要是在前一步基础上确定体裁,对素材进行取舍,编写作文提纲,要求是取材得体,主次得当,层次清楚,结构完整,依就无须成文,这是训练我们组织能力,意在让我们理清脉络,粗略谋篇。第三阶段每节课虽然只给一个命题,但我们除了完成前几个阶段要做的工作,还要围绕立意对题材加工提炼,通过大纲小目布局谋篇,甚至要精细到所使用的表现手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街头印象
下一篇:一场烟花错,一场爱情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