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样板戏”(二十二)

演“样板戏”(二十二)

跋识散文2025-08-13 23:30:48
“样板戏”,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特别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搞得来“样板戏”广播是天天播,电影几乎每周少不了。使之成了在全国风靡一时,老幼皆知的单一的剧种。先人
“样板戏”,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特别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搞得来“样板戏”广播是天天播,电影几乎每周少不了。使之成了在全国风靡一时,老幼皆知的单一的剧种。先人们图个新鲜,不管是在坝坝上演,还是电影院里演,总是人满为患。久而久之戏台上,电影上老是那几部戏演来演去,人们就感到烦了,腻了。看的人也就渐渐地少了。
我第一次看“样板戏”是在地区的电影院。那宽幅的银幕上不停地出现《红灯记》的剧情。李铁梅在群众的帮助下,继承父辈遗志,高举李玉和留下的红灯(号志灯),终于将密电码送到目的地,胜利完成了任务的情节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回到县城我也在同学之中牛了一把。把我看过的《红灯记》吹得是神乎其神。让一个个听我讲的人都瞪着一个大大的眼睛。
没多久《红灯记》的电影就上演到了我们的县城,一演就是一个月之久。看了几次后,同学们逐渐地把我这一个第一次看《红灯记》的人就淡忘了。我也就再也牛不起来了。
由于“样板戏”的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那时我们教革委的领导,深刻地懂得“样板戏”对教育我们是多么地重要。开始决定在学校范围内组织了一个演《智取威虎山》的演出班子。
我们一听说学校要排演《智取威虎山》的戏,一个个地都踊跃报名参加,把组织排演的领导搞得来是脚忙手乱的。那么多的人要求参加演出,真让他们在这些报名的人群中挑花了眼。一些人说,这一个演杨子荣行,那一个演少剑波行。另一些人说,这个人演李勇奇行,那一个演常宝行。那座山雕和栾平就让那些调皮捣蛋的人来扮演。但总是定不下合适的人选。就这一项选人的事把他们搞得来焦头烂额。学校只好把县剧团的专职演员请来帮忙。真正地挑选演员的工作才正式开始。
一个个报了名的人,被请到了专门腾出来的办公室里。让县里的专职演员一个个地进行目视。我们班那名长得来特别漂亮的女同学,被挑选为扮演常宝的角色。班上那名长得象瘦猴一样的同学进入了栾平的角色。那杨子荣、少剑波理所当然地由长得来英俊的同学担当了。
主要的演员选好了,那下面的蟹兵虾将也就不成大问题了。随便顺手薅上那一个都行。
《智取威虎山》剧的排演在学校礼堂里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那吊嗓子,翻跟斗,舞刀弄枪的事都是县剧团的人派专人来指点。看起来还替象一回事是似的。
有县剧团大力支持,那整套的服装道具也是应有尽有。尽管有的服装穿在身上显得大了一些。但总比另做服装省了不少的时间。
一个月排练下来,眼看就要上台演出了。可是偏偏在此时扮演栾平的同学在翻跟斗时不小心把腰扭伤了,就下可急坏了教革委的主任。毛焦火辣的他,一想到县革委的领导要到场观看。心中就没有了主意。要不是县剧团的人出面打圆场,他一定会瞎了眼,没有了办法。
栾平就只好用县剧团现成的扮演栾平的人充当了。
台上是锣鼓掀天,枪声齐鸣,那一面红色的战旗终于插在了威虎上的山头上。
场下是一片掌声。在场的县领导赞扬道:“这些学生娃娃演得好呀!”
这成功的演出大长了学校领导的志气。每一个在校的学生也对台上的人羡慕死了。恨不得要参加演出队,也可以在台上风风光光一回。
学校也再不为缺少一个栾平着急了。有那么多的同学要求演戏,还怕找不到一个扮演栾平的人。
学校也把这一次成功的演出,作为了一部好教材。对那些经常调皮捣蛋,又想加入演出队的人说:“你们只要不再调皮捣蛋,好好地上课,我们一定会创造机会让你们一个个地都能上舞台参加演出。
这演员只要一上了台,不是说换就能换。那台上的动作和唱词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台上每次演出仍然是那些同学。尽管多数人知道学校是在诓骗自己,但心中想当演员的念想还是依然存在。
自从学校排演《智取威虎山》来,学校的风气也大为改观。打架斗殴的少了,想去掏鸟窝的人也少了,就是经常出现的迟到早退现象几乎没有了。人们都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做一名演《智取威虎山》的演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