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西湖

再忆西湖

传爵袭紫散文2025-04-15 15:19:43
《忆西湖》春赏千柳成烟,夏品荷叶田田,秋日漫步桂雨,冬踏断桥残雪。——题记忆美景在这里,你可以漫步西湖,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静美;或苏堤赏柳,看月升月沉入西山;或漫步北山路,转角邂逅一段浪漫。或等金桂
《忆西湖》
春赏千柳成烟,夏品荷叶田田,
秋日漫步桂雨,冬踏断桥残雪。——题记

忆美景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西湖,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静美;或苏堤赏柳,看月升月沉入西山;或漫步北山路,转角邂逅一段浪漫。或等金桂飘香,驾一叶扁舟驶入平湖秋月,圆你江湖旧梦;或漫步太子湾公园,看积水成潭,截流成瀑,环水成州,跨水成桥;或相拥断桥,共睹远处水天相接处出现的一道白线,横江贯穿,滚滚而来,彼此心中满怀感恩。杭州之美,是沁到了骨子里,就连那城中的那些道路,条条都被布置姿态优雅,我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欣赏,日光所至,蓦然发觉,离天堂是那样近,难怪说心中有风景,何处不天堂。西湖之妙,在于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西湖之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都能成景。我曾独自漫步在西湖边,看渺无人烟的湖面上,时不时泛起的涟漪和掠过的水鸟,在芳草萋萋中,映衬地静静停泊的渡船更加的孤独。行至深深处,安静得让人沉溺,只感觉到岁月被拉长,好想从此长醉不醒,忘却世间纷纷扰扰。

忆情爱
美景总是容易出美丽的人和故事,西湖之畔的爱情故事历朝历代如恒河沙数,若要细细道来,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令我感怀的正是这一段段细水长流的爱情故事,正是这一对对的痴情男女,正是这痴情的平凡的你我,掩映着西湖绝美的湖光山色,才让杭州不负“爱情之都”的美名。从断桥到白堤再到雷峰塔,回忆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每年九、十月断桥白堤上,秋叶纷飞,情思悠长,因为有情人可以为爱生死相随,才让这段爱成了千古传奇。从万松书院到观音堂,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耳鬓厮磨,情深意笃,芳心暗许,十八里相送的情怀。从西湖到满觉陇再到灵峰,回忆徐志摩与陆小曼,江南多少温柔时光才晕染出这样的诗客。志摩中《爱眉小札》写道:小曼把杜鹃花插戴满头,与有情人,做快乐事。想必此时的他们必定很幸福。让我带一颗善于体验和经营浪漫的心,看着摇橹咿呀穿行,听听那些让人流泪了百年的老故事,感怀着爱情的惆怅与难得。

忆故事
西湖的美,乃是“积水成湖,非斯须之作也。”古今多少事,往来多少人,才成就了她的这般美丽。据考证,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不可不说。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从此诗人开始给西湖“整容”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西湖美景和人文气质从这里有了起点。送别白居易,公元1071年,西湖又迎来了她的另一位“贵人”——苏东坡。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乞开杭州西湖状》给宋哲宗,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给西湖“化妆”,整治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西湖是从这时起,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1503年,杭州迎来了另一位贤太守——杨孟瑛。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恢复西湖旧观: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至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初步形成。
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每一个景点从形成到完善都是由先贤达人用智慧与情感重笔勾勒而成的,是西湖风景与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象征着西湖的精华所在。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西湖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西湖之美,大抵就在此……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