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拜佛
算上这次,我已经是第三次去潭柘寺了。不是拜佛,而是观瞻,仰慕。别人看不出也感觉不到我到底信佛还是不信。其实,我信佛。我们这个民族打小就受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熏陶、灌输。菩萨教我们向善,行善,慈悲,宽容,
算上这次,我已经是第三次去潭柘寺了。不是拜佛,而是观瞻,仰慕。别人看不出也感觉不到我到底信佛还是不信。其实,我信佛。我们这个民族打小就受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熏陶、灌输。菩萨教我们向善,行善,慈悲,宽容,大度,我为何不信呢?这三五年,我偶尔也翻翻《圣经》,觉得与佛教思想大同而小异,尤其是近两年看了美国人尼尔?唐纳德写的《与神对话》之后,我也信神了。我甚至能感到自己迟早有那么一天,能与神对话,与佛对话,面对面的。
我之所以不拜佛,是因为我没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临近老年,性情淡泊,不急切获得什么,也不急切求得什么,拜佛作甚?
这次到潭柘寺,与前两次有所不同,不是拖家带口率领一群老老小小一起浮光掠影,而是孤身一人,平心静气地将整整一大天时间都耗在寺里了。怎么过也是一天,所以就细细地看,细细地听,细细地琢磨。
在天王殿的右侧,有一古色古香的专栏,贴着一张打印的《入寺须知》,我细细地阅读了几遍,摘录如下: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应顺着个人左臂靠边行走。进门殿里,帽及手杖自己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在佛案或佛桌上安放。
2、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成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3、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侧垫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从其前头走过。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他若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法师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如厕时,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膜拜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听经完毕,须效仿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
我逐一对照着六条《入寺须知》自我反省,发现我一条也未做到。
第一,入寺门后,上下台阶,我总是健步上,阔步下,出于安全考虑,所以常常在中央直行,即使靠边,那也是因为前方遇到游客,按照行车靠右的基本准则行走,一般不靠左。
第二,进寺庙后,我基本不阅经,所以也就无须端坐、净手了。寺庙里赠送的一本经书,我握成一卷,或拎着一角,后来手累了,又胡乱地塞进背包里,将运动衫揉成一团压在经书上。现在想来,都是大不敬的行为。
第三,我对拜佛者观察得极为细腻而用心。很少看到中老年人拜佛,青少年居多,尤其是俊男靓女,个个看上去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我猜他们十有八九都是在北京就读的大学生。我盯住其中一位姑娘,看她怎样拜佛:其表情庄重虔诚,缓步走到殿前,双膝轻轻跪在垫上,双手在前,手心朝下,指尖朝佛,之后手背朝下,手心朝上,这个动作交替了三回,同时也叩了三回拜了六次,最后双手合十,红唇蠕动,默默许愿——你不能不说,她的确很专业,我判定她在临拜佛之前,曾作过功课,没准看过影像资料,否则那一整套动作为何那般娴熟自然?
我猜现在年轻人常常到寺庙求佛拜菩萨是否源于精神的压力——就业,住房,嫁娶,养育等等,由此看来,若想缓解压力,还不能不拜啊。
第四至六不再一一赘述,大体是说佛法不可亵渎,不可非礼,不可怠慢。我感到这个寺庙里的哪一方佛,都神圣不可侵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在《入寺须知》的另一端还张贴一张《敬三宝》的礼拜常识,其中敬佛一节让我顿悟。其上云:“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供桌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人能食者为宜。凡一切食物水果均在午前供佛。纸画佛像宜装入玻璃镜中,木石等雕像应用佛龛。大佛像应做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大殿之上,供佛之室,不宜谈笑及议论世间杂话。除集体诵经外,不可大声喧哗。卧室供佛,眠时应以净布遮障。此外,请购香烛时,看包装上印有菩萨像的,千万勿用,用之无福招罪!”
佛、法、僧是寺庙之三宝,凡人入寺须敬三宝,尤其是敬佛。
我不拜佛并不等于我不敬佛。当我读完了《入寺须知》与《敬三宝》之后,深深感到,与其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地拜佛,倒不如不拜,试看到寺庙里求神拜佛的香客,又有几人不在无意中触犯佛颜还蒙在鼓里浑然不知呢?
2012-10-21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镇长撞了一下偶的腰
下一篇:有内涵的女人永远美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