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异国的天空下行吟
众所周知的道理未必入心,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突然撞击了心弦,也许就此影响你的人生。好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是很多人尤其是学中文的人的梦想,但真正践行的未必很多。然而十年前一个领导跟我谈语文,提议我
众所周知的道理未必入心,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突然撞击了心弦,也许就此影响你的人生。好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是很多人尤其是学中文的人的梦想,但真正践行的未必很多。然而十年前一个领导跟我谈语文,提议我们应该多出去走走,让“行万里路”的梦想始于足下,这样一定能够让语文课更有胸怀。突然之间“读书与行走”的观念就撞击了我的灵魂。那位领导后来就调到别的学校去了,我似乎记不得多少她在校时的“政绩”,然而她当时与我谈话的情形却清晰如昨,十年来我也一直尽量能够走一片语文的山水。林清玄说,两年,是一个可以让人天旋地转的时间。更何况十年?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从前工作过的学校110周年校庆的许多图片,心中十分感慨。其中有一张正好看到当年那位领导的侧影,忽然就记起从前那句话来,心想我读过的书未必有万卷,行过的路却何止万里。半年多前,一个南京的朋友在我博客上一篇文章后留言:你这样一个有着中国情结的人,为什么在异国的天空下行吟?不知为什么,那句话以后就老在我脑海里盘旋:是啊,为什么?我,或者我们,或者众多的海外华人?
这半年来生活比较安定,我的视野里除了海国的异国风情,似乎关注更多的是“海外华人”的生活百态。这是一个我出国以前未曾注意过的群体,于国内的人们而言,他们的生活扑朔迷离,就像新西兰这个岛国总是笼着云雾的面纱一样飘渺不可知。我发现自己比以前“八卦”了许多,在异国天空下行吟的内容也包括反思自己,关注他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想到出国?以什么方式出国?初到异国他乡遇到什么困难?以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多长时间能够安居?现在是否乐业?现在的处境和心态如何?对未来人生的期待是什么?与“主流社会”和“华人群体”的关系如何?对居住国和故国的态度各是什么?对国籍的态度如何?人生得与失的平衡点在哪里?这些问题相对于“世外桃源新西兰”来说显得有些世俗,但却是从云端到地面的不可回避的内容。
我走近他们,甚至走进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的眼前走过许多华人的影子:老胡,苏,小贺,王淳,李梅,秋萍,老石,燕子,晖,珩,D博士,茅,叶,瑟琳娜,阿丹,威廉,路易斯,包括银行职员、执业律师、挂牌中医、房产中介、医生护士、报纸编辑、程序设计员、店铺老板、超市收银员、咖啡师、洋人公司会计、中文教师、作家、旅行者、未置业的投资移民、全职太太……他们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有安于现状者也有失落者,有积极奋斗者也有消极度日者。有的进入主流社会成为名流甚至政府高层官员,有的至今寻寻觅觅茫然随波逐流。童安格那首《把根留住》,描写的可不就是异国他乡的移民?我走过华人的社区,走过华人的店铺,也观摩了华人的小部分社团活动,想了解这个群体在远离故国之后的生活现状,甚至思想现状。在积累了大量的个案之后,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客观。这时候我发现自己似乎不像其中的一员,好像总还带着旁观者的态度去深入生活,实际上自己的角色似乎更像个记者。
我也反思自己,你为什么还在异国的天空下行吟?感谢那位朋友,这个问题直击心灵。尽管,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不是教徒,并不介意。我也思考“换一种方式生活”与“生活在别处”在现实中的时间段落和适用空间。在碧海青天的南太平洋岛国,我更为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来路和去路。
这是另一番人生的别样表达。它打开了我未知世界的一个盲区。我感谢人生中的这段插曲,也感谢那位朋友的问题让我更好地观照生活,观照内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学会感谢生活中折磨你的事儿
下一篇:爸爸,你过得还好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