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

良匹散文2025-01-21 17:53:13
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虹影的小说感动。至少在我从前有关虹影的文字印象里,她是个擅长用西方思想写中国汉字的作家。几年前曾翻过她的一本《上海魔术师》,草草看了一半,即丢在一边。而这本《饥饿的女儿》,其实也是曾多
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虹影的小说感动。至少在我从前有关虹影的文字印象里,她是个擅长用西方思想写中国汉字的作家。几年前曾翻过她的一本《上海魔术师》,草草看了一半,即丢在一边。
而这本《饥饿的女儿》,其实也是曾多次拿在我手中的,每次始终是选择了放下。直到有次看到小西关于这本书的一段话,这才燃起了仔细阅读的渴望。
小西说,“没有一个作家,有这样的本事,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如此翻江倒海。”而我在一口气读完小说之后,只觉得脑海中倏然有种承载了很多秘密的感觉,沉重的在暗处酝酿着亟待膨胀的忧喜,却又必须以冷静做伪装,不能显示一分一毫。
山城,南岸,嘉陵江畔,吊脚楼,六十年代,逼仄,饥荒,贫困,私生子,冷漠,畸恋。
这一个个关键词在我笔下出现,是那么的轻而易举,故事的轮廓与线索,也并非复杂到一时难以理顺的程度。我却可以想象作者当年笔述时淋漓尽致的裂痛,试图与自己的命运作着凛冽和解,将自我乃至一个家族的生存历程像做手术一样,假以麻醉的姿势,将鲜血和肌肤一层层剖剪开,暴露出一个个长久病变以致溃烂的细胞。
虹影她应从一开始就不是循规蹈矩的女孩,这似乎就是宿命。私生子以及暗含的命运喻意像标签一样刻在她的心灵之上,十八岁之前她无法摆脱,成年之后,她一样要背负着这些行走人生。她的叛逆,敏感,善良,纵情,她是拥着困疾,抱着苦难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时代固加给她的疾患,她的身世和家庭也终造就了她的性格层面。饥饿是什么,匮乏的又是什么,在虹影身体里和精神上她一直长期承担的又是什么?文字已经表达的再清楚畅然不过了。这个第一人称主观的我与文学中客观的我,哪一个的存在更趋于真实与人性的界限。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在于叙述的瞬间可以将震撼直抵看者内心,如临深渊的爱与疼,她却依旧坚毅往前,文字改造了她的人生,拯救了她几度摇晃甚至走向坍塌的世界。
已然逝去的那个饥饿年代,是一段独属于中国本土屈辱的历史,一场不堪入目的人性尊严对决。当然,今日的我们能够感知并思索到的一些,都是来自于有限的影像故事或长辈的口述。而往往不能身体力行的经验和阅历都是疏离和浮浅的记忆。我却能够理解为何现在的老人偶而在提到那段岁月之时,眼里闪烁的泪花。就像我那年在看完余华《活着》,掩卷之后,深深的伤感和叹息。福贵的一生,秉承了时代与命运的悲欣交集,落幕终究还是一场凄怜的人生戏剧。
在书的扉页看到出版社对虹影这样的介绍,著名的作家,诗人,美食家。第三个称谓,三个字,我盯看了好久。我在想,饥饿和美食的距离有多遥远。是因为饥饿,她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母亲是因为饥饿的缘故接受并爱上了她的生身父亲。也是因为饥饿的缘故她成了兄弟姐妹抱怨的对象,因为饥饿,她在那间破旧狭小的阁楼里必须坦荡接受她一辈子都将漂泊无依的命运。
虹影多年后来到伦敦,在郊外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也有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独立的厨房,她喜欢做菜,一如她依赖写作。或许是因为童年以及少年时代的虹影,饥饿总像个影子一样尾随着她,可以使人窒息的隐形相伴。她现在对鲜艳可口的菜肴,保持着不败的热情,她用这种简纯,美好的方式期望弥补年少的严重缺失。而我一直相信,热爱美食的人,一样会很热爱生活。我想,这也正是虹影照片里灿颜所在吧。
不得不承认,虹影是写小说的好手,她有同时向人展示美丑毫不突兀的高超本领,写法与角度都是他人很难模仿去的,不是那种完全排外的自我主义,却又在每个细节里都勾描上了每张脸孔的容颜和个性。让人透视并观察到每种人背后倚立的世界,她的养父,生父,母亲,兄姐,她的初恋老师。
残缺与孤独是人世永不会没落的写作与阐述话题,由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残缺才导致了爱的各种罪孽。
这使我突然想起一部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在缺爱的家庭里成长的松子,总在不断的热情的付出爱,最终依旧难逃孤老惨死的命运。因为她不知道索取,不懂得无畏抗争,一味的压抑和隐忍只能换来更大极限的伤害。
而写作成为虹影残缺命途的拐杖,她的苦难终通过一支笔获得了一步步的逃渡。也寻觅到她内心曾希冀的某种平和。我不敢去想象,没有这一支笔的虹影会是什么样,但我知道,她要让自己成为一位称职且心满意得的美食厨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