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诗韵

浮山诗韵

御仆散文2025-07-09 02:49:45
“玉印玲珑水上浮,江山胜迹恰清游。古来人物知多少,都付清流与浊流。”这是广西著名学者、老报人莫乃群1984年6月重游浮山时写的《浮山览胜》诗。浮山,在广西众多的山水中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它以秀美的自然风
“玉印玲珑水上浮,江山胜迹恰清游。古来人物知多少,都付清流与浊流。”这是广西著名学者、老报人莫乃群1984年6月重游浮山时写的《浮山览胜》诗。
浮山,在广西众多的山水中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它以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淳朴的风情而名于世。
浮山又名玉印山,在贺州市贺街镇,是贺江的一座小石岛,山奇林茂,四季风景宜人。岛上建有陈侯祠,祠的四周有钓鱼台、环碧亭、赛歌楼、沧浪亭等古建筑物。建筑工艺精良,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浮山地处临江、贺水两条河流交汇处。历年来临江、贺水洪讯期,洪水奔泻而来,江水上涨,但从未淹没过浮山,浮山因此而得名。
踏访浮山,不拘四季,无论晨昏,一棹碧涛春水路,浮山永远向人们展示着秀美的大观。
我家乡在贺州。不过,离浮山尚有数十里之遥。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说浮山的风光,说浮山的风情。但苦于没有机会踏访。
我第一次踏访浮山是1987年的春天,当时我在梧州地委办公室工作。那天,我跟随地委领导到贺街检查农村工作。工作之余,贺县县委书记陪同我们上浮山。我们乖车到临江、贺水的交汇处,然后弃车坐小舢板到浮山。春天的浮山,树木吐蕊。临江、贺水两条河流在浮山交汇成为贺江,右边的临江水浑浊,左边的贺水清澈见底。春天的临江、贺水,在一片氤氲迷濛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空翠湿人衣。浮山对面的瑞云山婉若一位睡美人,平躺着身躯,眼睛、鼻子、隆起的胸脯和稍微曲伸的双腿隐约可见。那湿重的云,那隐约的峰,那凄迷的影,那美丽多情的神女,那使人难忘的梦境美,一切都那么朦胧,那么飘渺,那么迷离……但这一切又都是春天里踏访浮山看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美。
浮山,不同季节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韵味,当你用心去感悟这诗画般的韵味时,真的会有一种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体会。
时光流逝如同日夜奔流不息的贺江水。岁月的长河,使我的记忆逐渐远逝,但却无法斩断我对浮山的悠长情思。
1999年的夏天,县级贺州市搞旅游文化节,市委宣传部邀请我回去重游浮山。那天,我们从贺街桥头乘船前往。游船的左边是市镇,是住户人家,是河滩;右边是凤尾竹,是农田,是瑞云山。
船在浮山的下游一侧靠岸。首先驶入眼帘的是“中流砥柱”的石刻。清末民初曾任过两届贺县县令的李孝先先生,约同当地的十多位文人墨客,将江苏镇江焦山十五灵童题写的“中流砥柱”石刻拓归,重刻置于浮山环碧亭。
在“中流砥柱”石刻的旁边是1944年6月时任国民党政府桂林行辕主任、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先生的诗:“临江江水去悠悠,却有浮山水上留。历尽洪波千万劫,依然砥柱障中流。”1944年的夏天,中华大地上的抗日烽火遍地燃烧,中华民族历尽“千万劫”后,抗日战争已经走过艰苦的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李济深先生的浮山诗既是对浮山自然风光的赞叹,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尽苦难“依然砥柱障中流”精神的歌颂。夏日的浮山是让人回忆历史、不忘历史的浮山。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2007年的秋天,我出差回到家乡,应八步区组委织部长之邀,再次踏访浮山。一场好雨飘落一片金黄,美丽的田野收获了希望。临江、贺水静静流淌。我们乘车到圩镇后面的沙洲,在一片芭蕉林下停车,到河边乘乌篷船去浮山。乌蓬摇梦到浮山。这种乌蓬船赶不上江南水乡那种吱吱呀呀摇橹的乌蓬船。但这种乌蓬船却是香港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里的乌蓬船。只见艄公把竹篙往岸上一撑,船便轻快地离开了码头。接着便听到“突突”的船用柴油机的声音,乌蓬船便箭似的往浮山驶去。秋天的临江、贺水的江水清澈可鉴,连水中游动的鱼虾都可以看见。由于江水浅了,浮山的下游一侧已露出沙洲。船在沙洲靠岸,我们从沙洲沿着浮山的台阶拾级而上。秋天的浮山又是另一番景致。山上的树木仍然郁郁葱葱。台阶上有几处地摊,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卖土特产。陈候祠里虽然听不到晨钟著鼓,听不到僧侣的木鱼声,但是香火鼎盛,烟雾缭绕。
从浮山上远眺瑞云山景物清晰可见,远处的市镇、村庄清晰可见。
秋景秋韵,才有秋情秋魂,才更显出浮山的碧绿灵秀。

2008年9月25日作于南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