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乐死的憧憬
曾经在一部外国电影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男人在原始森林里被毒蛇咬伤,他的同伴也没有办法救他,只能给了他一把刀,告诉他,割脉会死得更快些。最终,那个男人还是听了同伴的话,选择了割脉自杀。其实,那也只是
曾经在一部外国电影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男人在原始森林里被毒蛇咬伤,他的同伴也没有办法救他,只能给了他一把刀,告诉他,割脉会死得更快些。最终,那个男人还是听了同伴的话,选择了割脉自杀。其实,那也只是这部电影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画面,却让我思索了很久。死亡,也许真的是人的一种自由选择吧!如同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一样。中国古代讲“生死有命”,孔子也说不知生焉知死,在我们山东老家更是对死有很多忌讳,即使老人死去了,对人讲也只是说“去了”“老了”之类的模糊字眼。死亡,似乎自古至今就是个不愿涉及的话题。我也很少考虑有关死亡的问题,怕是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直到二十多岁了才头一次见到人的尸体,在以前并不是没有机会看到,而是自己在刻意避让着,也是怕自己无法承担面对死亡的感受吧!然而,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是自杀者的事情,容不得你不去想,甚至某一天你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人就会自杀离去,让你不得不去思考死亡的真正含义。中学读书的时候对那些自杀者很不理解,甚至有些厌恶,毕竟人降临到这个世界就不再只是自己个人的事情,每个人身后都有一大堆的人疼爱着你,关心着你,怎么可以就轻言死去呢?有一天,我听到一个消息,就在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个地方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是和我们同龄的一个女学生。她是喝农药自杀的,被发现时已经死去一天了。我这才头一次感觉到自杀与自己竟然是那么近。在她的遗书上写道,她的死是压力太大,让她无法承受。这也是后来我所看到的很多自杀者同样的理由,自杀者没有年龄的区分,小到几岁的“神童”,大到耄耋的老人,也没有性别的差异,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对待死亡事故由不得自己选择的。据说还有人特地开设了自杀者的网站,交流自杀的方式和时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自杀呢?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有时候过分的爱也是自杀者的推力。就像那位学生的父母,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要她考上大学,争口气;再比如那位几岁的“神童”,他的父母为了他成为“神童”煞费苦心,衣食住行样样操心,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最终的结局却是给了一个孩子无法承受的压力,自杀也似乎变得理所当然了。
人总是如此,关心他,却总是在他面前放上一块糖果,鼓励他去跳,去够,但当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跳的越高,而糖果的高度却越来越高,总是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时候,他怎么能不失望呢?
人活着是有尊严的,人死去也应该有尊严的死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的等到耄耋之年,怕是大多数人也病入膏肓,身体经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即使选择自杀也没有力气了。安乐死,于是渐渐被一些人提了出来。前一段时间,有个全身瘫痪的女孩为安乐死的使用合法性而开网站,写议案递交人大审批,再一次把安乐死的使用是否合法推倒风口浪尖上。按照一般人想象,这个女孩子一定是对生活极端失望,丧失信心,才会有此举动的。事实上,她在争取安乐死合法性的这几年里,做了一些我们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她用她仅能动的几根手指在电脑上画了许多非常漂亮的画,她在生前最大的理想就是开一个自己的画展,但她每年却只能画几幅作品,要实现开画展的愿望也还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她不仅不会选择自杀,而且还要好好爱惜自己,尽管她是一个自杀坚定的女孩。她每天的生活极为单调,但她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美丽的东西,努力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她会让她的妈妈精心给自己梳妆打扮,每天都要到外面晒晒太阳,面对摄像机的镜头,她神情平和,很难让人相信她会是一个如此渴望安乐死的人。
自杀者,大多未必如此,也许更多的是对死亡的逃避。王朔说自己“今后一定是自杀的”,他还说“谁也不能决定别人的生死,但每个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他对自己一定要自杀的观点,我是觉得有些好笑的,但后一句话却说得十分中肯。生命是自己的,自然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只是,人生活在一张网中,每个人就是这张网中的一个节点,个人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其他的连锁反应,比如亲人,比如名誉。真正把死亡看淡的有几人呢?对于那些病入膏肓,无从自立的人来说,与其忍受身体的极端痛苦不如有尊严的安详的死去,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选择,身边的亲人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呢?也许对待这样的亲人,我们应该像电影中那个男人的同伴一样,与其让他忍受极端的痛苦,不如让他安乐的死去……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怀念有你的日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