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山文化摭拾
偶有闲暇,一改孤陋寡闻的坏脾气,走游街头巷尾,附庸风雅,靠近书摊,随意捡出《中华游记百年精华》一书。付了钱拿着书,漫不经心地翻到目录,《三游华山》黑体题目之下,“贾平凹”三字跳入眼帘。端详“凹”字上部
偶有闲暇,一改孤陋寡闻的坏脾气,走游街头巷尾,附庸风雅,靠近书摊,随意捡出《中华游记百年精华》一书。付了钱拿着书,漫不经心地翻到目录,《三游华山》黑体题目之下,“贾平凹”三字跳入眼帘。端详“凹”字上部并列的两端,活象憨笑的双眸。贾平凹是三秦闻人,声名远扬,锋头盖过了当年的柳青,其作品风靡全国,甚或展翅飞越国界,有人赞美有人讥诮,有人痴迷有人轻薄。文坛大腕的事儿难说清,如坐云雾忽悠悠。眼前的直感只是那一对充盈笑意的眼珠子怪逗人的。一阵热流掠过心头,心头的热浪怂恿着手指翻到了《三游华山》的正文,一目十行,狼吞虎咽,还未品出味儿,便暗自窃笑:不就是到了华山没登华山嘛,值得绵绵细语,柔情似水,洋洋洒洒千余言!览尽街面风光,兴致索然。回到书案前坐稳后闪出一个念头:名人自是名人,其中能不蕴藏着微言精义?伏案再读《三游华山》,始知一游华山而未上华山,是山前路旁的片片绿丛林,流水干涸的河床,大大小小的灰石头,招引得老大不小的作家忽萌童心,在这儿蹦蹦,那儿跳跳,看石头的阴、阳、明、暗,直到黄昏。登山不成,留下了再游的悬念。二游华山而止步,是山脚下玉泉院的空寂僻静,伏地花草,碎石曲径,拖住了作家脚步,坐禅凝神,错过了险峰览胜的好时光,落下了看山未登山的遗憾。三游华山不登攀山石阶,是华山谷口明净的河水、碧绿的深潭、以及扔水漂石的童稚兴致,使他改变了登山主张,婉拒同行旅伴的热心建议,打道回府了。这样的游记也充作精华?故作深奥罢了。
转念一想,书读三遍,精义自见,名人岂能乱侃?耐着性子,静着心气,抠着字词,慢嚼细咽:嗨,有门!结尾处作家写道:“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华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以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狸皮愈美,对人越有诱惑力;但好花折在手,香就没有了。狐狸皮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大作家的写作技艺就是精湛,欲擒故纵的招式超凡脱俗,滴水不漏!笔锋一转,浓墨淡抹,轻轻一挑,华山脚下清雅秀丽的自然美景跃然纸上。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急欲将华山之上巍峨险峻、绚丽多姿的奇景尽收眼底。但作家出于对山上美景的坦诚珍爱,惜墨如金,不肯将花儿折了送人观赏,把狐狸皮剥了赠人作轻裘。自然景致是天下珍宝,普天之下,人人都有消受的欲念和名正言顺的权益。一篇意味隽永的游记如同一瓶纯净矿泉水,其中的矿物质类似游记中蕴含的哲理。品味深刻的哲理,登临绝顶高峰的热望愈加强烈。强烈的热望不仅在于华岳景观,更在于奇峰幽谷、丛林深涧中沉积凝固的华山文化。
秦岭山脉高耸云天,横亘关中盆地千里沃野的南沿。一道纵深数百里的天然屏障,将陕西截成南北两段。最高点太白山海拔3767M,是秦岭的主峰。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华山位于秦岭东段,海拔2154。9M。它虽无太白山之高,却列入“五岳”之尊,是中国西部悠久文明的表征。西部华山文化和东部泰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两驾马车,承载着民族意识形态的主流,在历史车道上疾驰迅跑。在地缘文化的峰顶上高瞻远瞩,泰山文化圈海纳百川,独领风骚;华山文化圈气吞万里,峥嵘苍穹。华山文化的绮丽奇崛在悠远的过去深藏不露。“三游华山”只是在溪流、绿林、碎石、玉泉院组合而成的山脚美景中徜徉,心里涌动着狂放不羁的遐想,激荡起探险猎奇的冲动。抬起大作家十分珍爱、不肯轻易挪动的脚步,攀援蜿蜒曲折的盘山栈道,撩开萦绕群峰的缥缈云烟,走近神秘的华山,品读青石裸露的巉岩峭壁、绿叶覆盖的幽谷溪涧,神思云游东峰旭日初升,西峰落霞晚照。翠竹当笔,清泉泼墨,铺展黄土高原、关中盆地、汉中盆地、秦巴山地作为纸,描摹华山文化的苍黄画卷,将西岳神采在心灵深处恒久珍藏。
2007-07-18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