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古蔺二中的那些往事
大多数人读过书的学校,不会只有一所。我也一样。我读过的学校,除一所在成都外,其余都在古蔺。与古蔺的单纯不同,成都的学校带给我的记忆要含混和复杂得多,既有个性的舒张和高扬,也有青春和激情的淋漓挥洒,更有
大多数人读过书的学校,不会只有一所。我也一样。我读过的学校,除一所在成都外,其余都在古蔺。与古蔺的单纯不同,成都的学校带给我的记忆要含混和复杂得多,既有个性的舒张和高扬,也有青春和激情的淋漓挥洒,更有时代的迷离和隐痛。我读过的古蔺学校,前后四所。按就读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一所是生产大队自己出钱办的、只有两个民办老师和两个班级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东风小学,最后一所,就是古蔺二中。
读过书的学校,未必就都乐于称之为母校。学校和母亲毕竟大大不同。母亲对子女的无私,是人类和历史普遍公认的,至于学校对求学的学生,我宁愿相信大多也是无私的,但无论怎样,学校的属性要繁复和混杂得多,总不会有母亲那么直接和干脆。
古蔺的这四所学校,虽然我的印象各有差异,不过都无一例外地在内心被当作母校的。我对它们印象的相同之处,是朴实、温和与亲切――但它们并非没有活力的那种简朴温雅,实际上,它们不会缺少自主和追求,有的甚至宽厚强劲而堪称教化育人的典范。这实在可贵,因为被异化的学校,委实不少。不错,古蔺就是古蔺,这里民风要纯正一些,所以无论经过怎样的风波和折腾,也总是少一些功利而多一些理想,少一些虚伪而多一些实诚。记得前几年回古蔺,乘客中有两三位外省女研究生,是去探望古蔺老公的,听到她们褒奖古蔺男人,说古蔺男人能干而又实在,有责任感,不玩小聪明。古蔺风气如此,形成这样的学校,似乎顺理成章。
古蔺的学校,并不富裕,硬件条件普遍很差,但这恰恰更能彰显它们的骨气、出色和挺拔。
在我的心目中,古蔺二中是这四所母校中唯一堪称典范的学校。我的感受是,大凡有所追求的学子,是可以把自己托付给古蔺二中的――那种完全信赖而无需保留的交付――只要你愿意对自己负责,它都会真诚地给你关照,让你能收割到自己的希望。它不会有半分的吝啬和虚假。
古蔺二中最先不叫古蔺二中,称为兴本中学,现在也不叫这个名称,称为东新中学。有过三个名称的古蔺二中,有过两个校址。第一个在雷家沟,那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户口,就曾经保留在那儿的乡政府;雷家沟与我家一沟相隔,鸡鸣相闻,对望能看清人影――另一个呢,就是现在的东新。
在雷家沟时,它先是兴本中学,后是古蔺二中;在东新,它先是古蔺二中,后是东新中学。兴本中学后来的名称,“古蔺二中”源于规模,“东新中学”源于地名。前者出自毛泽东时代,后者当属八十年代产物。
与兴本中学相关的,有两个词汇,一是民国,二是雷绍清。前者是它横空出世的时间,后者则是一个资本家的名字,一个我觉得整个古蔺历史上大放异彩和能够长久的人名――兴本中学,就是这位雷家沟一带土生土长的、依靠勤劳和智慧致富的、胸怀宽广的豪杰,无偿花掉大半家产修建的。
我无法得知这位豪杰为什么会取“兴本中学”这一校名。不过,这校名很实在,“本”者,本地也罢,本份也罢,本色也罢,本原也罢,根本也罢,完全没有后来我们社会流行的某些冠冕堂皇。绝不言过其实而自欺欺人,这大约也是古蔺二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很小的时候,尽管那时谈论资本家完全没有现在这么时髦,甚至还要担一些风险,却也时有听到身边的人说起雷绍清其人其事。没听说过古蔺历史上有过什么大名人,但小名人总有一些的。普天之下,无论哪个地方,当官的,发财的,舞文弄墨的所谓人才,都不会缺少,不过不那么投机而做些实际贡献的,恐怕就难有几个。于古蔺的历史,雷绍清或许不被那么看重,但我想,若抛开这位同乡雷绍清,又有哪一位古蔺名人值得我们去景仰呢?
古蔺二中的历史,无愧于用“悠久”这个词语去标示。早在一九三八年,兴本中学就已经开始修建。中华民族现代或准现代教育的历史,远非久远;对于大学,有此历史跨度的,不会很多,于中学而言,就更少了。我想,在我的出生地,那个川黔交界的偏僻乡村,早在三十年代就有如斯进步追求,总算可以获得一些满足了。
应该说,我与古蔺二中的缘分,贯穿了它的三个名称和两个校址;它的三个名称和两个校址,贯穿着我在古蔺生活的岁月。
第二个名称古蔺二中,里面还有我父亲的一些经历。父亲生于一九四七年底,学校搬离四十余里的东新前,父亲还是个少年。因为复陶小学一位彭姓招生老师的傲慢,聪明好学的父亲没能报上名,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了我的第三母校,我上过这位彭老师的课,上课时,我的头脑中总是闪现这幅图景。失学后的父亲,小小年级就背着一些冬瓜、萝卜、豇豆之类蔬菜到雷家沟卖给二中的师生――父亲向我讲述时,重点强调的,是他对来自全县各地学子的深深羡慕。其实,父亲并不知道,当时我对古蔺二中的搬迁,是多么的失落和伤感啊。我在古蔺生活的时代,周围很多个公社都没有一所正规中学,只有小学学校里办的初中班――这些被称为“戴帽子中学”的、数量很少的、有些主要课程由于缺乏教师而未开设的初中班,将会成为我无奈的选择。
我的第二母校,说是雷家沟的新华小学,其实,它就是最先的兴本中学,后来的古蔺二中搬迁之后留下来的整个“摊子”。除了不再有中学的名称,也不再有中学师生的身影,建筑经过时光的侵蚀更加破旧之外,一切照旧――包括天井中那棵粗壮的、香飘浓郁悠远的桂花树。是的,教室还是那些教室,操场还是那个操场;学校的布局,还是那个“雨”字――曾听人说,因为兴本中学地处雷家沟,且是在雷家祠堂的基础上大加改造,所以曾计划修成一个“雷”字,但不知何种原因,一直有“雨”无“田”――有一年回家,看到新华小学搬到千米之外,“雨”字头七零八落,所幸,在所谓“田”的位置,立起了一所名称也叫“兴本中学”的崭新学校来,首任校长,就是让我经常想起的古蔺二中同窗甘宗林。
在古蔺二中的第一个校址――雷家沟的新华小学毕业时,非常意外,新华小学给了我两张初中录取通知书。第一张,是本校初中班的,第二张,竟然出自我心仪已久的古蔺二中。原来,那一年,古蔺二中为培养人才,在古蔺县的部分乡镇招收“尖子生”,组成了一个“尖子班”。
那个年月,我家特穷――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