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不等于迷信

宗教不等于迷信

崇盛散文2025-07-16 05:12:16
宗教不等于迷信,而是科学对客观事物无法破解的调和剂。“人是万物之灵”是被人类普遍认可的真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可能将迷信的东西世代相传几千年。宗教中尽管有迷信的成分,经过几千年的淘汰也所剩无几,有

宗教不等于迷信,而是科学对客观事物无法破解的调和剂。
“人是万物之灵”是被人类普遍认可的真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可能将迷信的东西世代相传几千年。
宗教中尽管有迷信的成分,经过几千年的淘汰也所剩无几,有些论说尽管用当今的科学无法解释,但是对人类的启迪和信仰的树立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无道理。
世界是由宏观物、微观物,无机物组成。宏观物是指肉眼能见的东西;微观物是指肉眼见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东西;无机物是指在显微镜下都看不到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大自然的气、风等,这些无机物虽然无法看到形体,但是它的功能却是人们认可的。
宏观与微观中的事物科学基本能够解决,而无机物中的东西,许多现象,现代科技还是无能为力,而宗教却对这块有所破解,从而起到了调和作用。
起初我也人云亦云地认为宗教是迷信,后来抱着好奇的态度打开了佛教和道教的书籍,才发现如此博大精深。
孙中山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学,哲学之母。宗教是造就和维持民族最伟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佛教是阐明宇宙人生最高原理的宗教;是具有真善美的科学、哲学、艺术的宗教;是纯粹理性的宗教;是进步科学与高深哲学的宗教;是否定缩命论而积极入世的宗教;是彻底觉悟人生真理的先觉者;是大慈大悲提倡平等自由的先觉者。佛学可以破除迷信,启发智慧;开阔胸襟,断除烦恼。佛学不尚空谈,注重实践,因此是科学甚至是超科学和哲学的。佛法是唯一根本的真理,是唯一合理的宗教。既是实证哲学,又是应用科学。一个人如果不明佛学,甚至误认佛教是迷信,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损失。”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死板的信条和教义,涵盖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符合上述这些条件。”。
他还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从伟人到大科学家,都对宗教赞赏有加。足见宗教不是迷信!
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原始社会逐步过渡到现代文明;也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神话时期逐步过渡到宗教,再过渡到文化发展时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人类的演变规律所决定的。就像一个人必然从天真烂漫的童年逐步过渡到成熟一样。
因此无论哪一国产生的宗教,都是本国文化的根底。难怪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宗教从字面上分析,“宗”是“正宗”和“祖宗”,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所以一个致力于研究本国文化的人,一定要掌握本国的宗教,因为宗教是无所不包的。
由于远古时期的生产力落后,人们特别注重自然现象的研究,以求趋吉避凶,这是人类生存本能所决定的。因此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原始人天科学,其中也少不了哲学和逻辑学。
当时的学术研究不靠推理是寸步难行的,所以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观己身,远取诸物创造了太极图与八卦图,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为道教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是一个开放的人天体系。无论什么样的科学都可从中吸取力量。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无数伟人的不断涌现,无不与宗教的影响有关。在统治上有黄帝、周武王、周文王、汉文帝、唐太宗、毛泽东、孙中山等人。这些统治者都开创了一代盛世。特别是唐太宗竟然封老子为“太上老君”。
就连无神论的马列主义战士毛泽东也对道教都有研究。特别是对道教的重要文献《老子》和《庄子》感兴趣。他的《鸟儿问答》一诗中就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廓……”这简直是一幅《逍遥游》的再现。
在治国安邦上有姜子牙、管仲、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
在军事上有孙子、吴起、孙膑等人。
在医学上有黄帝、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人。
在文学上有苏轼、白居易、八大山人、王维等人。
特别是五大名著的作者罗贯中、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蒲松林都对宗教有深厚的造诣。尤其是曹雪芹的一首《好了歌》确实是大彻大悟的力作。
即使到了今天,科学无法破解的东西还很多,有些科学无法破解的现象,宗教却能调和。甚至科学也要在神话和宗教的启迪下解放思想,才能有所创新。比如神话中的飞刀,过去总认为是神话,而科学却将其变为现实,如洲际导弹比飞刀利害万倍等等就是例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