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善于捕捉新闻亮点

记者要善于捕捉新闻亮点

沈鲍散文2025-09-16 01:16:18
今年5月以来,《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网、《福建日报》、中国土地网、《福建科技报》、《闽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在重要位置刊发了本人采写的“龙岩: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一稿。6月13日至14日,由国土
今年5月以来,《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网、《福建日报》、中国土地网、《福建科技报》、《闽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在重要位置刊发了本人采写的“龙岩: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一稿。6月13日至14日,由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杂志、中国国土资源报等8家新闻单位12名记者专程来到我市,对我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主要做法进行了专题采访。此稿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得益于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三番五次深入现场采访;得益于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新闻角度去采写,从而使这篇报道在推进龙岩市坡地工业取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龙岩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工程机械、环保机械、汽车制造、铜加工、铁矿开采及钢铁加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产业等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相继上马,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强劲。如何妥善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这一对矛盾,并在不新增用地、少用地、用劣地的情况下,促进龙岩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龙岩市坚持科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努力探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的破解之策,充分利用荒地、山坡地等低丘缓坡土地发展工业项目。作为龙岩市国土资源局从事宣传信息工作的我,虽然近年来也关注和撰写过这方面的稿件,但一直停留在就事论事上,未能从深层次对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进行探索和挖掘。
今年元月初,刚到任才8个月的龙岩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廖德槐交给我一项任务,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结合年终总结材料,向市局推荐2006年国土资源十大亮点工作。说实话,我当时并不太上心,只是根据局领导要求下发了相关文件。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半个月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都不约而同地把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作为亮点举荐给我们,推荐理由集中在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不仅符合南方丘陵山区多山少田的实际,为地方工业用地打开了另一扇全新的大门,并能使国土资源工作从供地紧缺的被动中摆脱出来,是过去在局部地方做过但没有全面实施的好做法。
如何突出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这一重点,以此形成强大的新闻舆论趋势?我为此进行了精心策划。首先,我从平时收集的资料库里,调出了近年来《福建日报》、《闽西日报》刊发的龙岩市各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相关文章,从市局农用地征用转用科调阅了近年来龙岩市建设用地报批、征收,尤其是工业用地利用低丘缓坡地的相关数据,从中找出新闻亮点,之后,我分别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联系、沟通,请求他们就各县(市、区)在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的做法进行总结。其次,依据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供的素材,我于3月初提练出了此稿的采访题纲,并有选择性地对新罗、上杭、长汀、永定、武平和漳平等6个工业园区及部分乡镇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全感式采访”,通过自已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整个新闻事件、场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发掘和提升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的现实意义。
有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现场采访,还得评判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这一模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否对国家、对地方、对百姓、对企业有利?基于这种认识,我先后请教了龙岩市委政策研究室,龙岩市、县国土资源局,各工业园区相关人员,并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至少有“三利”比较突出。一是利国,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政策溢出效益比较明显;二是利民,即保护了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尽可能地减少了失地农民等社会问题的产生,社会效益比较突出;三是利地方,即有利于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为未来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对地方发展的潜在经济效益巨大。四是对企业而言,短时期内可能会出现开发成本增大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坡地的“梯级开发”对水泥等产业生产区、办公区的合理布局是较为有利的。
经过近50天的精雕细作,从当初采写的6500多字,压减到定稿后的3600多字,我曾反复修改,三易其稿,最终以“龙岩: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为题,对龙岩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的做法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