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量大召寺的杂想

关于无量大召寺的杂想

饮祸散文2025-02-15 21:58:19
“召”是蒙语“庙”的意思。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曾拥有过大大小小百余“召”,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无量大召寺就是其中的“七大召”之首。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是当时蒙古地区第一座
“召”是蒙语“庙”的意思。明清时期的呼和浩特曾拥有过大大小小百余“召”,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无量大召寺就是其中的“七大召”之首。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是当时蒙古地区第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也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的活动场所。
其实,蒙古族与其他许多北方部落,早先信萨满教,一种起于原始渔猎时代的图腾式信仰。相信万物皆通灵,是神灵与人之间的中介。明中后期,蒙古首领俺答汗放弃了蒙古族的祖传宗教,皈依了格鲁派的藏传佛教----黄教。大概觉得政教合一的强势信仰要比粗糙稚嫩的原始信仰,更具有臣服百姓,巩固政权之功效。俺答汗将尊崇佛教的规定写入《阿勒坦汗法典》,并在库库和屯(呼和浩特的前身)建立起规模最大的寺院,称“大召寺”。后清皇太极,扩建了大召寺,并赐名“无量寺”。
今天的无量大召寺,虽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沧桑,依然庄重地伫立在呼和浩特市。香火依然兴盛,游人依然熙攘。并随着发达的旅游业,一起成为集宗教、旅游双重功效的名刹古寺。
不可否认,大召寺虽经历代修缮,但是整体建筑非常之肃美,既体现了黄教教义的宗旨,又结合了汉寺院的建筑元素,与北京雍和宫的风格相近。整个建筑的主体色是象征神权与王权的金黄与深红,屋顶金黄墙体深红,梁檐枋楣等木质物件饰之于象征天空的藏青之色,使得整个建筑色调明快,亮丽,充盈了和谐崇敬的氛围。整个建筑的结构是“平川式”的藏传佛教寺院格式,以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院。东院有观音殿、玉佛殿;西院有乃琼庙、家庙等。这样的格式,比起布达拉宫、松赞林布寺等层层叠叠阴郁森严的“依山式”寺院,多一份平和与亲近而少一份逼仄与恐惧。或许是高原那种明净的蓝天的映衬,大召寺不论是远观还是近瞻,总有一种积极的希望的意境。
对于宗教的功效,有许多学理的解释,但是宗教最为质朴的意义在于宗教是人类最优秀的心理医生,具有解答与慰籍之功用。人类这种具有无限需求的动物,在不断地追逐之中,将现世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无知、痛苦、虚荣等等,假托给了佛与上帝,以换取灵魂的安宁。只有在它面前,人们可以如一个受委曲的孩子,哭诉一番,带着希望重新离去。或者跑到它的身边,永远地停下来,不再去追逐争夺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寺院应该建造得光明灿烂,如同心理咨询室一般温馨。
大雄宝殿是寺里主要建筑,也是整个寺院的中心。殿里供奉着神秘的竖三世佛。即前世、现世与来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释迦牟尼坐像,高达3米,用三千多斤纯银制成,是当年俺答汗为表达对佛教的无限崇仰而制作的。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活佛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不远千里,迢迢而来,为银佛举行了隆重的“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这一举动使得大召寺成为蒙古地区的著名寺院,人们纷纭前来朝拜祈祷,直至今日,依然是信男信女们心中的希望与托附。
我们在玉佛殿里,看到四位信男善女,恭敬地坐在薄团上,垂首合掌,听一位喇嘛给他们念经,尽管门外有嘈杂的游人,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肃穆地庄严地崇敬地沉浸在被杂音掩盖了的若有若无的经声之中。此等境界应该是美好而温馨的。可惜的是,就象货币常被人异化成金钱一样,宗教一直来逃脱不掉被人异化成追逐与争夺的工具的命运。也许人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动物,创造一种希望却又要去打破,又要去创造,又要去打破,永不停息轮回不止地在西西弗斯的命题里迷茫。
大召寺是热闹的,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不论信与不信,都可在这热闹的缝隙间,感受着佛的那种遥远的神秘与不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