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和他的父亲

钢琴家和他的父亲

不厌其详杂文2025-02-01 20:08:27
“一个艺术家只有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才能永远有新鲜的内容表白。”——傅雷《傅雷家书》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
“一个艺术家只有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才能永远有新鲜的内容表白。”——傅雷《傅雷家书》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巴尔扎克的系列作品《高老头》等都是他翻译的。
“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受。”1966年9月3日,自“反右”以来一直遭受不公正待遇和迫害的傅雷与夫人朱梅馥一起自尽。直到11月,远在波兰的儿子傅聪才得知父母的死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忍提及家事,更不忍重读《傅雷家书》。
“儿行千里母担忧”,1954年至1966年傅聪留学波兰期间,父亲与之长达12年的往来书信共190多封,母亲的信也有百余封。用傅聪弟弟傅敏的话来说,爸爸妈妈给我们写信,略有分工,妈妈侧重于生活琐记,爸爸侧重于启发教育。《傅雷家书》收集了傅聪保存的120多封父亲写的中文信,还收录傅敏的两封信及母亲的一封信。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聊八卦),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那是读大学时外国文学课上一名姓褚的老师为我们推荐的书。于是,最先知道傅雷其人,再是傅聪。多年之后,闲暇假日,再次翻开《傅雷家书》,是一种感动,为一位父亲的细腻之爱和拳拳之心而打动。
“亲爱的孩子,你已经一个月没有给家里写信了,我和妈妈常梦见你,笑声如此真切。”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从弱冠之年到为人之父,傅雷一直都以“亲爱的孩子”称呼傅聪。
“爸爸的心老是跟你在一块,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操心!在你二十二岁生日的时候,我对你尤其有厚望!勇敢些,孩子,再勇敢些,克服大大小小的毛病,努力前进!”——《傅雷家书》,没有板着面孔说话,没有生硬的说教,从中,你看到的是天下父母的寻常心!为孩子的点滴的进步而感到欣慰,为孩子的毛病和缺点而操心,笃定的情怀,殷切的期待,关心与鼓励不离左右,更有牵挂与担心!
《傅雷家书》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家书,它更是高雅的艺术品。在这里,不仅有傅雷对儿子的细声叮咛,谆谆教诲,在这里更多的是傅雷和儿子谈音乐,谈书画,谈文学……无所不包,关于为人,关于处事,关于艺术,事无巨细。
当然,谈得最多的是音乐会和钢琴演奏。“从现在起,你尤其要保养得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精神饱满比什么都总要”比赛前父亲总是如此千叮万嘱,反复强调“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为了艺术修养,在heart(感情)过多的人还需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起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对于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翻译家、艺术家父亲的陶冶和指引下傅雷一步步走向走向音乐的殿堂,攀向艺术的高峰。应该说,傅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成功的,傅雷是幸运的,拥有这样一位足以傲世的父亲!
而作为父亲,有这么一位志趣相投、生气想通的儿子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呢!
多年之后,晚年的傅聪还谦虚地说,我一辈子都没有违背父亲要求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师家”的原则,可是如果自称是一个艺术家或者钢琴家,我觉得是夸夸其谈,自己没有资格这样说。
傅雷教子的宗旨是先为人再为艺。德艺双馨,才是艺术家的最高境界。《读者》上那篇关于傅聪的文章《钢琴家不只是光彩的手指》写道:傅聪批评中国社会急功近利,“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朗朗。”他甚至预言,大批的孩子学琴,5到10年之后,中国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做人、做艺术家的境界,相去深远。
不由想起近日被判死刑的药家鑫,一个自幼被摁在钢琴前枯燥乏味地练琴的大学生,长期的压抑、孤独、不满,愤懑,最终的结局是杀人,是心理的变形和扭曲。这是谁之过?作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心切,却从来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从来不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负担,迫切要求孩子孜孜不倦在艺术的路上光宗耀祖,却不知健全的心理,先做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从《傅雷家书》我们应该懂得,父母不仅是衣食父母,更是良师,是兄长,是益友,是心灵的导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更是孩子坚实的后盾和精神的支柱。
当然,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赏识和鼓励,傅雷的家教也很严的,傅聪至今鼻梁上还有一道疤痕,那是小时候在练琴不认真的时候父亲顺手操起一个碟子扔过去遗留下来。这一点傅雷在多年之后,在孩子远渡重洋留学之后,在《傅雷家书》的开端就深深自责——“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打不仅是一种爱,更是一种责任,但同时却是一种深深的自责,就像毕淑敏的文章《我为什么打你》里说的,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傅雷,一位赤诚的父亲,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父亲!《傅雷家书》让我们聆听到一位父亲来自心底的最真切的声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