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辉煌
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人普遍有种共识,即对过去念念不忘,对现实格格不入,对未来一片茫然。他们这个年纪所接触的文化,使得他们的思想总是与现实社会不相符合,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因此,他们会将这种愤怒转嫁于其他
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人普遍有种共识,即对过去念念不忘,对现实格格不入,对未来一片茫然。他们这个年纪所接触的文化,使得他们的思想总是与现实社会不相符合,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因此,他们会将这种愤怒转嫁于其他艺术形式,摇滚恰巧便有了这种功能。但是摇滚对于他们,又似乎是种较私人化的享受,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周遭人的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这种乐趣会因他人的分享而消解,于是,他们又会在另一层次产生矛盾。不管这代人是以何种心态对待摇滚乐,他们对中国摇滚的怀念却是无比的虔诚。年龄问题,他们虽然没能赶上中国摇滚的鼎盛时期,但借助于网络共享,他们得以窥出当年那帮开荒者的风采,于是感性的他们将这种风采升华,达到一种与文化相似的高度。他们情感上无比怀念那段时期,行动上也收集那段时期的纪念物,他们在网络上毫不隐藏对中国摇滚的深刻悼念,但同时,他们对当今中国的摇滚又无比蔑视。那么,到底是时代改变造成这种心理,还是中国摇滚乐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越来越没落?怀着这种疑问,我拜读了陆凌涛和李洋编著的《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以期得到一些启示。
在这本书中,作者采访了众多圈内人士,从摇滚歌手到音乐制片人及幕后人员,他们阐述了从摇滚初期到当今摇滚在中国的变化,他们是中国摇滚从发展到没落的见证者。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摇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只是像网友的主观想象那样简单,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客观因素。比如那时候摇滚之所以那么流行,其实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外来文化正悄悄地进入中国。而受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人们,乍一听到摇滚乐(那时候基本上都是受到Thebeatles、威猛的启蒙),便被这种音乐震住了,他们醒悟:原来音乐也可以这样做。于是,好奇心、求知欲使得这些人不断得接触这些音乐,到一定程度后,他们也开始尝试创作,乐队的雏形开始形成,随着《一无所有》的诞生,中国摇滚便开始渐渐成长起来。
从业界人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早期摇滚中,有两种态度是不可不关注的。第一种就是创作动机,电台DJ张有待说:“(与现在的乐队创作动机相比),他们创作的动机就不一样。我想崔健、‘唐朝’最开始做音乐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出唱片,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唱片值多少钱,要签唱片公司。他为什么要写歌,是因为他必须去写歌;他为什么要唱,是因为他要歌唱,为了生活歌唱,或者说唱歌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生机,这是另外一个概念。”那时候,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比不上现在,就是穷。而无数事实说明,正是穷才能使人有压力,这种压力给人带来对生存的责任感以及对生命个体的深刻思考,在这种严肃思考下,艺术的成就就比较容易达到某种高度。北京摇滚最大的特点就是穷,而穷正是中国摇滚人的一个很重要的灵感添加剂,因为摇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需要愤怒的土壤,而穷至少是愤怒的一个重要原因,穷和追求之间的落差与矛盾,自然也就形成了某种发自内心的怨怒与不平衡。但这种穷并没有使他们的人格畸变,他们没有忘我的去追求名与利,他们作音乐依旧是很纯粹的感受,因为没有名与利的羁绊,他们就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黑豹”吉他手李彤说:“那时候我们就跟什么愤怒青年似的,对现实不满啊,对社会不满啊,见什么都不满啊,完全是在那种情绪下写东西,我觉得那时候的作品最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这种角度来讲,中国当代摇滚之所以达不到艺术高度也与个体水平是有关系的:一是他们的创作动机有太大的功利性,他们渴望一夜成名,然后改变现实的窘境。虽然他们也同样有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和热爱摇滚的激情,但无情的现实逼迫着他们脆弱的心灵,他们没有太多的耐心去忍受这种独孤的追求,于是,也许他们就会慢慢地松懈顽固的信念,作品质量就会相应打折扣。更有甚者,正如著名录音师金少刚所说:“现在的年轻人做摇滚乐,其实他们比我们那个年代接受外来的东西更多了,更直接了,可是相对来说,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基础没有原来的好,所以他们的音乐我倒觉得是没有根基的东西,我说难听点,就是一味的抄袭了,就比较快一些了,可是他就缺乏,我觉得缺乏民族性的基础的东西。”这方面例子有很多,“花儿乐队”就是典型,和郭敬明抄袭一样,当代年轻人缺乏责任感,他们对这种文化剽窃的劣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二就是环境的变化,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各种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达到了较高点,包括网络、音乐、图书都对当代年轻人产生较多影响。他们对文化的选择不再仅局限于某些领域,这种多元化特性使得年轻人对摇滚的关注力分散。社会的本质虽然没产生多大变化,从某些角度来看,这种环境带给个体的冲击也许会更加直接,会有更多的人产生更深刻的心理落差和愤怒,但他们不必非把这种情感抒发到音乐中。当他们将感性的冲动分散到电影、文学、美术等更多艺术形式后,也许他们对摇滚这种艺术形式就会产生主观的不认可,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深受摇滚影响的人并不能同样去接触具有同等效果的电影、文学、美术等作品一样。
第二种态度就是经济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中国的各个领域,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似乎都存在着商业和艺术的矛盾。中国早期摇滚,虽然也存在着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商业和艺术的矛盾,但并没有如今这么明显。那时候人的欲望没有当代年轻人这么多元化,而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是难成一家的。中国最早的乐队之一“七合板”成员杨乐说:“(玩摇滚)那你的代价是什么?就是没有钱,我觉得值,有人觉得不值,就放弃。觉得值呢,就继续做,就是这样。值,你就应该吃简单一点,穿简单一点,不要管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还是一种选择的问题,人跟人不一样。”但有很多人总是把这种为艺术的心态极端化,他们会说,玩摇滚也要吃饭啊,没饭吃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他们之所以这样想,估计还是受社会的影响。古人云:“人除了温度和食物外尽属奢侈。”我们不必非要以此为标准作个遁世的人,但我所强调的是,不管是创作任何艺术,包括作摇滚乐,不要为了商业去妥协自己的情感,就是说不要为了那点温度和食物外的穷奢极欲去妥协自己的艺术。但有人却将这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对骆驼陪讨有话问
下一篇:法治报道要有最起码的法律意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