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寒为何败给了郭敬明
09年中国作家收入榜出炉,郭敬明以1700万高居第二,韩寒则以380元的差价名列第八。或许,我们不能拿数字评价一个作家,以价钱定论作家的成功与否;但是,数字,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面前,它至少可以说明某些
09年中国作家收入榜出炉,郭敬明以1700万高居第二,韩寒则以380元的差价名列第八。或许,我们不能拿数字评价一个作家,以价钱定论作家的成功与否;但是,数字,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面前,它至少可以说明某些方面的某些差别。至于谁胜谁败,谁成功谁不成功,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论出个输赢或非要争出个结果也没有任何意义,毕竟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包容的。有你,有我,也有他。在这里,我只就事论事地讲一个道理,一种情况:什么才是造成两位青年领袖作家在财富收入差别的根本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是韩寒在文学上太懒,不愿意写;这种说法我以为是不成立的,两人的成功都在一个极限阶段,就是写几个字,他们一年的文字收入也应该是差不多的。其次是认为韩寒不重视钱,找钱就是为了花钱,找来就花。这是没有道理的,试问有谁不重视钱?更何况这是一个年收入榜,不管你怎么花,人家比的是你的收入,不是支出。第三,很多人觉得是韩寒把时间花在赛车上了,我以为这可能有一定和道理,但不是根本的,对于一个成功的作家来说,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因为一个是脑力劳动,一个是体力劳动,彼此有一定的负面制约,但主要应该是积极影响,有了健康就更有精力嘛。第五个可能是认为韩寒不善理财,这个说法我认为也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名人都有专门的人为他们/她们理财,韩寒也不另外,所以这个说法也是没有道理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跑在前面的韩寒(06年韩寒850万第三,郭敬明800万第四),并且在同样的马力(名气)下在年收入上发生这么大的差距?
至于谁的人气更高,文才更好,谁更受人们欢迎,不去讨论,争论,思考——没有任何意义(已与上面重复)。在就这个事,论这个事前,先让我们一直起来看一节我曾经发表在红袖网的一篇诗中的一节内容:
“公元前195年
刘邦在阎王殿一个阴暗的小屋遇见了项羽
看着刘邦儒弱而又傻头傻脑的样
项羽怎么也想不通英武而又聪颖的自己竟然败给了他
项羽终于忍不住问道:
你看你这么儒弱,又傻头傻脑的;而我这么聪明、勇武,怎么就败给了你呢?你给我说说是什么运气罩到你头上了
刘邦心平气和地答:不凭任何运气,你我兄弟相较,弟确实不及兄也;论文弟乃草民一个,论武则兄一拳能将弟打成空气。
“那是什么原因让我输给了你?”项羽又问
刘邦说:“不是你输给了我,而是你输给了我们那邦人。”
项说:可是我的人比你们还多,而且更猛更聪明
刘说:可是你没有用他们,至少是他们没有被你用到刀口上
项:怎么说
刘:论武,兄有韩信等天才将领而不重用;论谋,兄有范缜等能人志士而不信,综观之:兄人虽多,但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群体;是一个集合而不是一个团体,所以当你跟我们相较的时候,其实你只有你一个人,而我们是一个千军万马的整体,君虽勇武且聪慧,能敌弟者数百人,但能敌得过千军万马耶?”
项然刘之说
然而时间不能倒流
历史不能重演
刘邦死了,却让一个伟大的朝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
他活着死了都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
而项羽死了,成就了一段空名
当然这也有价值,只是各自的价值不同罢了”
如果你读了这首诗,问我:“两千年前的楚汉之争的两位代表人物——刘邦和项羽,跟今天的郭韩有什么联系?”我在回答之前先强调一下,不比人品等没有意义的说不清楚的抽象的东西。单就他们的成败(或者说差别)就事论事地比较一下。
很明显,韩寒的特立独行符合了文人的怪,狂,偏,傲等古来不绝的毛病,他的成功也只是他一个的成功,而他的“差别”也只是他一个人的差别。相比之下,郭则完全不同,对他有微辞,瞧不起他(多数忌妒)的人也大有人在,但他从不去在意也不去管他们,专心做自己的事情。也许你觉得他这是一种软弱(用韩的话说是——女人),圆滑世故;但你也应该相信和承认,这本身就一种合作习惯,合作思维,合作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你打了一个喷嚏,让别人抱怨几句是应该的;你往左走几步,别人往你原来的地方挪一挪是可以的……我不在这里讲合作概念、定理等大而空的东西,但我可以肯定,这也一种合作。
很明显,两位成功作家,虽然都为青年,但一个是带着过去旧时代文人身上的文人专有的刺(恕我直言,应该是带着旧时代文人臭毛病)来的;而一个已经丢弃了旧的不足的东西。相比之下,在这种生活习惯、思维和价值观面前,谁才是新的,谁才是时代的,相信不用我再赘述了。这是二人的差别一。
差别二,也就是与上面的诗中的内容可以相比的东西。郭的提高、进步,不是他一个人的提高与进步。很明显,他拉起了自己的团队。他一个人成功后,又帮助一批人成功,然后又在受帮助者的反推动下走到这个领域的浪尖。
这是什么意思?你可以想到资本家,你可以把他想成资本家,他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高效率的了团队的力量的收入;但是,你不应该就只想到这些,你还可以想。一,就算是资本家思维,在这生产力阶段是允许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历史时期它才是合理的);其次,这不是简单的资本家的剥削思想,它是一种团结思维,它的结果是让整体产生的整体效应被一两个人占有,而这个团体的其他人相对于他们原来也有所提高(至少是不减少)。这就是社会主义下的初级合作模式。邓小评讲: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理论依据正在于此。
在哲学上,我们已发现,团结合作得当,整体效益大于单个个体相加。也就是说,3个人分工合作,只要配合得好,可以干出5个人干一项工作的成绩来。只是在中国,自古有小团体难合的根。“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中国人就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只虫。”……说得正是这个根,3个人干了5个人的活,多出来的2个“工分”,给谁?均分?不可能,那样就成了绝对平均主义,到头来像大锅饭一样,注定被历史打破,大家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因为没有边际效应);给一个人?如果给你,你敢要吗?中国人的仇富心理你也是知道的,不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黄帝纪年考
下一篇:由“良民”想到了罗彩霞事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