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维系亲情的唯一纽带
什么是维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是社会礼仪?是养育之恩?还是爱?首先讲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不论是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关系都是维系整个氏族的重要纽带,由于氏族内部全部都有
什么是维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是社会礼仪?是养育之恩?还是爱?首先讲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不论是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关系都是维系整个氏族的重要纽带,由于氏族内部全部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氏族的凝聚力很强。但当原始人懂得了与外族通婚能够使后代更健康、更聪明的道理以后,氏族便开始逐步动摇、瓦解了,代之而来的是家族。新型的血缘关系在家族中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并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而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礼仪,社会礼仪反过来又使得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族血缘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并赋予更深的社会涵义。
其次讲礼仪。到了封建社会,社会礼仪已超出以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家族范畴而上升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并进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儒家思想统领中国两千余年,其核心就是一个“礼”字。礼要求臣要绝对服从君,下级要服从上级,晚辈要尊敬、孝顺、服从长辈,对长辈无礼就等于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封建礼仪在封建社会的初始阶段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礼教便越来越暴露出其反动的本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青年被封建礼教所吞噬,鲁迅在其著名的《狂人日记》中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再次讲养育之恩。养育之恩是一种伟大的恩情,有些父母甚至为养育子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养育之恩仍然不是维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纽带,因为恩情可以报答,恩情不能取代亲情,恩情也换不来亲情,这就是一些养子长大后为什么还要寻找亲生父母的原因,历史上娜咤三太子割肉剐骨归还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今社会上一些子女只给父母钱财养活父母而不愿意与父母住在一起赡养父母,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养育之恩是换不来亲情的。
最后讲亲情。亲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以及其他直系亲属之间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血缘关系是亲情的基础,但是,有了血缘关系不一定就有亲情,爱才是亲情的本质,换句话说,如果血缘关系是亲情的形式,那么,爱就是亲情的内容。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她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崇高最神圣最纯洁最无私的感情,她可以超越自我、超越时空、超越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她不要求回报,不附加任何条件,一切附带功利性的所谓的“爱”都是对爱的亵渎。血缘关系只有与爱相结合才会产生亲情,只有血缘关系而没有爱,“亲情”就可能变为仇恨。相反,一些夫妻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因为有爱,所以,他们之间也会产生一种亲情,即所谓切肤之情。亲情是一种近乎原始的自然的爱,爱与被爱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互相尊敬、互相爱护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亲情在动物界也随处可见,母爱是亲情的最高表现,所谓“虎毒不食子”说的就是亲情。
然而,一些为人父母者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有的在子女面前以长辈自居,要求子女“礼貌”、“听话”;有的认为自己有恩于子女(养育之恩),俨然以功臣自居,要求子女“服从”自己;有的给子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要“争气”;有的父母让子女从小就学“这”学“那”,将来当“星”当“家”,全然不顾子女的意愿……结果如何呢?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独立意识,所以显得十分听话,父母自然喜爱,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之后,便开始对父母的安排不满,并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进行反抗。父母对子女的这些行为不能理解,认为孩子羽毛满了,翅膀硬了,就不再听父母的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是因为父母把自己与子女的位置搞错了。父母把自己放在长辈的位置,居高临下地要求子女,子女当然不会接受。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亲密的关系,他们之间除了爱以外,再没有其他附加的东西。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应该搀杂任何私念和功利,爱是高尚的无私的情感,来不得半点虚假。
总之,爱是用爱换来的,你希望从子女那里获得多少爱,你就必须给予子女同等的爱,其余一切说教、恩惠、礼仪、血缘关系等,都不能够维系你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惟有爱,才是维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唯一纽带。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