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和贯彻《党章》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把学习和贯彻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和贯彻《党章》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把学习和贯彻引向深入。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即明确了走什么路的问题,明确了倡导什么、充实什么、完善什么的问题,高层建筑的提出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基本构想,要继续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执政兴国,执政安邦的第一要务。
《中国共产党章程》即是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党的总制度和总要求。十八大对《党章》的修订,体现了我们党务实创新的思想,
“路漫漫而修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经济,是当前党的工作中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没有实践的沃土,就不可能开出绚丽的理论之花。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其中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推动社会进步,就要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地区之间的平衡,注重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已经不再是空头的口号了,而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朴素的真理。
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我认为,创新首先是理论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构架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不可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去构建空中楼阁,也不可能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随遇而安。创新要在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上去探索、探讨,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国情,要充分考虑坚持和发展的问题,充分考虑全面协调与重点发展的问题,要充分考虑我国所处的对内对外环境的问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当前国际经济处于低谷的机遇,循序渐进的充实综合国力,循序渐进的加强制度建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理论的创新离不开自我的否定,否定即是对一个短时期内目标的修正。《淮南子》中说:“治国无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止。苟利于民,不必古法;苟利于事,不必循旧。”事实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可摹仿,也没有任何固化的经验可学习,惟有通过创新来达到自我修正和完善。特别是在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加快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于理论的创新,通过实践来加以完善。
理论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要在结合中国的国情的基础上,运用好邓小平理论,深刻理解和处理好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和处理好协调和平衡的关系,以此推动各项事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理论的创新,是求真务实的创新。求真和务实都有要立足于国计民生,这不仅是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我们既要立足实际,又要拓展眼界,开拓视野,大胆尝试,从本行业、本部门,甚至从一些细微之处做起,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充实制度,逐步做到固化于心。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不断完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运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充分通过坚持、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巩固理论体系,构建成为比较成熟、比较适合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为推动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理论创新离不开总揽全局。在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模式可循的情况下,更需要领导干部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适应新形势的领导艺术和水平。要从大局出发,建言献策;要从行业出发,广征言路;要耐心听取人民群众的诉求,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反对那种高高在上,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用,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祉。
创新理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腐败问题、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权力分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化和程式化,要通过制度畅通渠道,堵塞漏洞;要通过权力的制约、监督和惩治等多管齐下的解决腐败问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问题,大力倡导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之风,筑牢制度的防线。除了社会监督、网络反腐之外,还要依靠党的制度,以铁的手腕惩治腐败,采取防、堵并举的办法,强化制度,使其在党纪和司法实践中发挥威摄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