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孔子说礼
孔子一生都在梦想恢复周朝的礼制,认为周朝的礼制能够使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社会安定。“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朝,真是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在论
孔子一生都在梦想恢复周朝的礼制,认为周朝的礼制能够使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社会安定。“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朝,真是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在论语里,他由始至终强调“礼”的重要性,对于不合乎礼的人和事进行了辛辣的批驳与讽刺,有的则避而远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礼”仅仅理解为礼节、礼貌、礼仪等。孔子所说的“礼”,是一系列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是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许多细节,有的甚至是繁文缛节,用今天的眼光看起来近似“迂腐”。但是,“礼”是用来维护秩序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大家都依礼行事,那么,整个社会、家庭的秩序就会井然安泰;否则,则会杂乱无章,老实人、善良人受欺负;小人、坏人大行其道、为非作歹,那也就人不成人,家不成家,国不成国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稍稍看一看孔夫子所强调的“礼”都在那些方面,或者说,他为什么总是强调要遵守礼制。
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可以从他与颜渊的对话中管窥一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把“礼”上升到极高的程度,说克制自己,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德,而“仁德”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标准。并强调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诫大家一切言行都要遵守礼,符合礼。
首先,“礼”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是做人的根基。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要好好学礼。他问:“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有一天,孔子看见儿子孔鲤从院子里走过,就问他:你学过礼仪了么?儿子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说:不学好礼仪,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现在的人不懂得必要的礼仪,也是到处碰壁,举步维艰。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献知识,又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诗歌让我振奋,礼法使我立身,音乐陶冶使我修身养性,成就高尚人格。
孔子这样说,并且这样做。论语里,记述了许多有关孔子依照礼行事的细节,即便在病中,也不违背礼制。如“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待食于君,君祭,先饭。”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品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敬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豢养着;赔国君进食,国君饭前祭祀神灵,孔子先吃饭,替国君品尝。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国君去看望生病的孔子。孔子朝东躺着,把礼服盖在身上,配上束腰的大带。即便在病种行动不便,不能起床,也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礼。
“入太庙,每事问”。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像别人请教。当有人怀疑孔子不懂得礼仪时,子路回答说,老师的行为就是礼啊。
还有“寝不尸,居不容”: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那样挺直这,家居时也不像接待客人那样端坐着;还有:“食不言,寝不语”,等等。
孔子自己践行礼制,同时也提倡大家要学礼,并且把是否懂得礼仪作为选人用人的一个标准。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然后做官的,是庶民百姓;先当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是世袭的贵族子弟。要是我选用人,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其次,礼是一个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一个时时、处处、事事都彬彬有礼的人,会给人美好的感觉,使人愿意与之合作共事;否则,则会让人生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行事的根本,依照礼节来实行它,用谦逊来表达它,凭借诚信来完成它。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如果缺乏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再次,礼是用来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和上下级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问君臣之间相处如何做才好。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回答说:君主依照礼使用臣下,臣子尽忠奉事君主。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上位的不能宽宏大量,礼仪活动不能恭敬严肃,参加丧礼不悲痛哀戚,这样的情形我哪里能看得下去呢?因此,礼是须臾不能离的。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如果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的话,那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要是不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那礼又有什么意义呢?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孔子说,在上位的人依礼行事,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合为可贵。先王治国之道的好处正是在这里。小事大事都按这个原则去做。但也有不能这样做的情况。只知道要均衡而一味地求和合,不依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尊礼重礼的结果是使人的言行规范,社会和谐稳定。那么,不遵守礼的后果是什么呢?换言之,不重视礼的结果会怎么样?孔子用一段话给予了明确的阐述。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耐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他说,恭敬而不循礼就会劳苦,谨慎而不循礼就会懦弱,勇敢而不循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循礼就会尖刻伤人。因此,大家都要重视礼,依礼为人处事。
最后,礼要讲究实效,而不能为了“礼”而“礼”,要注重内容,而不是只看重形式。否则,就不是真正地循礼行事为人。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呀!对于礼仪,与其奢侈浪费,不如朴素节俭;对于丧事,与其礼仪周到,不如真心哀戚。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供玉献帛吗?乐呀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一九四二》那一年上帝是中国人
下一篇:黄帝纪年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