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新,谁来为你买单

潘立新,谁来为你买单

南州冠冕杂文2025-02-12 09:41:14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心情是很沉痛的,因为我分明又一次看到一个创新少年在应试教育面前败下阵来。潘立新,一个18岁的山师附中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因379分的成绩而落榜了。他的落榜让人似乎觉得合情合理,一点也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心情是很沉痛的,因为我分明又一次看到一个创新少年在应试教育面前败下阵来。
潘立新,一个18岁的山师附中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因379分的成绩而落榜了。他的落榜让人似乎觉得合情合理,一点也不令人质疑高考的绝对权威。
然而,谁能想到在盛气凌人的高考背后站着的竟是一个获得国际发明大奖的创新少年。
这就是高考,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任你这“星”那“奖”,不及分数,想上大学,难!
“鼓励创新,鼓励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所有这些素质教育喊的最响亮的口号,在高考面前一下子都销声匿迹,变得软弱无力了。
无疑,潘立新曾是一个胜者,在创新发明上他为世人展示了自己的优良成果,赢得过鲜花和掌声。然而,在高考面前,他却成了败者,换句话说,在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的“叫板”中,他成了又一个牺牲品。原因很简单,创造发明抵不了分数。两种教育的碰撞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应试教育的霸气与蛮横。
在应试教育的墙壁下,碰壁的岂止潘氏少年!
在痛心与无奈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潘立新,谁应为你买单?
一方面因为缺少创新人才而高喊培养;另一方面有了人才却不知加以激励呵护,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可以肯定的说,像潘立新这样的少年在国外一定可以读大学,而且是堂堂正正。
“我们的教育不缺名校、名师,不缺高考状元,但普遍缺少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缺少的是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著名教育家高万祥先生如是说。
千呼万唤,当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之时,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没有大气,没有宽容;有的只是呆板甚至冷酷。
“小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流水皆文章”似乎成了素质教育的乌托邦。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普西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潘立新,重新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吧!毕竟,我们需要一流的人才;毕竟,我们还在倡导素质教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