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亲

男女授受不亲

蜂毒杂文2025-02-19 22:15:35
有一天,孟子从外面回家。一进房门,正撞见妻子没穿衣服。孟子生气了,要休妻。孟子向母亲报告了妻子的“失礼”。母亲问他怎么知道妻子在房间里未穿衣服,孟子说亲眼所见。孟母说:“这不是你的妻失礼,是你无礼。礼
有一天,孟子从外面回家。一进房门,正撞见妻子没穿衣服。孟子生气了,要休妻。孟子向母亲报告了妻子的“失礼”。母亲问他怎么知道妻子在房间里未穿衣服,孟子说亲眼所见。孟母说:“这不是你的妻失礼,是你无礼。礼规定:进门的时候要弄出大的响动,进门以后,眼睛要向下看,不能冷不防闯进来。”孟子一想果然是自己没按“礼”行事,自己错了,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了。在孟子的眼里,男人、女人都必须守礼,连自己和妻子也不能例外。
孟夫子们说:“男女授受不亲”。那时候,男女相悦是见不得人的丑事。没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女相从就要被父母轻贱,为国人耻笑。所以在中国古代,没有多少真正的爱情。只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式的私奔、崔莺莺与张生式的偷偷摸摸的私定终身,或者是“倩女离魂”式的精神恋爱。
在古代,女子嫁给男子,其职份就是“必恭必敬,无违夫子”,服从丈夫,服从强加给她的命运;男子的职份就是“畜妻子”、“保妻子”,养家糊口,维持生活。这就是圣人们所确定的“夫妻有别”,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
圣人们把男女关系的本质确定为“夫妻有别”,所言不及思义,这种教诲造就了无数寡情薄义的婚姻。曾子因妻子给母亲蒸梨不熟而休妻,吴起为讨得魏国信用竟弑妻明志,连《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刘姓穷百姓,为招待刘备竟弑妻为之食。历史上典妻、卖妻、弑妻为食之事层出不穷。“夫妻有别”之说,直到今天,影响犹然甚巨。我现在还常听人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媳妇媳妇,洗衣服洗衣服。”
“男女授受不亲”,今天之人会觉得这种礼节实在迂腐可笑。但圣人们是为了给社会提出一种行为取向。其实质是为了防止男女勾勾搭搭,行为不检点,造成生活的堕落与淫乱。这种防范只能对君子产生效果,而对小人至多只能在形式上起一个约束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潘金莲、西门庆的丑行。
“男女授受不亲”是礼。那么,嫂子失足落水,振臂呼救,身为男子的小叔要不要依“男女授受不亲”之礼,抽手作壁上观?孟子直言不讳:“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礼制在圣人那里决不是僵死的教条,是使庶民百姓归于一种和谐的人伦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女有节,朋友忠信。礼制只是手段,人的幸福才是目的。
然而后世的“道德”卫士们,却本末倒置,为了周全“礼制”牺牲人。他们没有领悟圣贤之道,只抱定圣贤们的只言片语。没有领会圣贤言行的精华,却把那些糟粕奉为珍奇。圣人死了,但死不瞑目。
看看国人一部礼的历史,圣人们该追悔莫及了!
“男女授受不亲”最后变成了鼓励女子因为男子“非礼”触及臂膊就砍掉自己的胳膊、就去寻死的教唆。“舍生取义”演化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疯狂的贞操教化,化成贞妇烈女的悲惨故事,化成无数被贞洁牌坊幽囚的怨魂……生命的价值如此低贱,生命如此脆弱。倘若圣人地下有知,天上有灵,看见自己为民生幸福而立的制度竟变成了吃人的礼教,他们该战栗于生前的言语了。他们的一时之语,竟成为连生命也无法冲决的罗网,生命触及到这曾无比辉煌的思想竟凋谢枯萎了。
当时间的脚步匆匆走进二十一世纪,“男女授受不亲”已被打上封建的烙印,成了博物馆里收藏的尘封古董。男女交往有了宽松的环境,可以大胆地、无所顾及的追求美好的感情。但遗憾的是我看到的美好的情感少,淫乱和堕落多。许多男男女女都疯狂地寻求婚外恋,疯狂地寻求感官刺激。前不久看到报上官方报道,艾滋病患者已达八十多万。这病象洪水猛兽汹涌而来。面对触目惊心的道德状况,伦理学家们痛心疾首地叹息:世风而下,道德滑坡!是几千年的禁固,还是西方国家的黄祸影响,人们要矫枉过正。仔细想想,孟夫子错了么?其实可以选择、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选择、不可改造的是人性。地不分东西,人不分黄白,都是长着同样屁股的猴子。这个时候能够区别高下的,只有制度:是约束人性,还是放纵人性。制度作用于社会、人,其实宽严皆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