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无”的 意 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

读书笔记——《“无”的 意 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

援簭杂文2026-01-10 17:45:02
近重阳的辛卯之秋读完《“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这本书,心境也如这深秋湛蓝的天一样澄明。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更喜欢读费些脑筋的东西,文字自有一种美,如崇山峻岭,悬崖幽谷,绝壁怒流,高天
近重阳的辛卯之秋读完《“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这本书,心境也如这深秋湛蓝的天一样澄明。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更喜欢读费些脑筋的东西,文字自有一种美,如崇山峻岭,悬崖幽谷,绝壁怒流,高天云淡。是奇丽就是美的。边看思想会因某句飞向别处,记录下来。
“道可道,非常道”以道德经的开篇来申诉:“如果我们完全是无限的存在——如同“神”那样,那么我们何须要去提问?我们何以有“不可道”的难言之隐?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是有限的存在——如同动物那样,我们也何须去提问?我们也何以有“不可道”的难言之隐?一旦我们提问,一旦我们对问题的回答有着难言之隐,它就恰好呈现了我们的本己性存在的张力。上帝不提问,因为他无限;动物也不提问,却因为它有限。而一切“不提问者”均不会有难言之隐。一个能够提问的并使自己陷入难堪的生灵,他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撕扯在受其经验存在之限制而又超越经验之限制的张力中了。”——没有在讲理,道理是妙不可言的,即不可言偏又要言,言之定有误差。是何等无奈,为什么偏要说,因为即便不能准确表达,但是那种体验需要说出来,是自我的需求,想来千年前的老子完成了自我需求的释放,你也要完成一种自我体验感悟的释放,我读了这些作下此笔记依然是一种自我体验感悟的释放,依次构想开来,每个独立的个体,留下文字罢不留文字罢,各自对世界有各自体验。一人一世界,个个都是我。以我来著称,我分布于全球,我用不同的语言,我是不同的性别年龄,我看到我所对应的世界,我处于我存在环境的烦恼中。那么每一个我都是他,每一个他都是我。不执着于我的话,从远古走向未来。反正那个我曾经历,反正那个我会到达。
“无思无虑始知道”。——这句引我遐想。为什么要思因为要寻找答案,为什么要虑因为忧心未来,无思无虑就是答案已有了未来已见。知道即此。我们一生都在不断的思虑又不断的知道,谁说我们没有知道,每一个现在都是一个结束知道,又是一个思虑开始。直至死亡,但是死亡却是最大的一个未知,最大的一个思虑。这个思虑只有最坚的结束才会知道。知道了不知道是另一种开始呢?未知道已先虑了。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这句好感同,尽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我若没有这个身形,我就没有那么多的需要与欠缺,尽可不必吃饭不必穿衣不必打理身体这一切,化成一缕风,无拘无束,四方遨游。如果风有感觉风有思想,风如何传达感情?把感觉写在水面上,水面泛起波纹,水说我懂了,把感觉穿透树林,树摇头说他不知。
“思”之欲(意向性),由生命匮乏所引动,这必使思因着弥补匮乏而摄取万物的意向自视其“有”,根本不可能自视其“无”。或者说,以对象性存在为其自身存在依据的“思”不可能在“无所思”的情况下存在。巴门尼德指出了这重理趣:“思与无(非存在)的同一”是不可能的。请注意:思之“所思”的存在结构告诉我们,“思”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它必须具有可思的“意向性对象”。这对于理解“道”为什么“不可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段虽饶却极有趣!我如何避开有呢?我就在说“不可说”“不思”的同时我正在说,我正在思。所以你一说就错了,一动念就违反了。
“比如,我们尽管可以创造一个“方形之圆”的名相或意向性,但它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本身并无“能指”之性相;因此,当其被推向所指的“彼在”时,它一无所“是”,其“所指”是不可能的。“能指”乃是言说进而也是心体结构中的隐形因素。这个因素的存在,表明着言说的意义已经先行地栖居于被诠者之中了;而“意义”的绽开,不外乎是“能指”本有的“性相”由其先在的隐居而临世显出。”——这段比喻很好,突然让我想到一个场景,如何不能以无数个小方块组成一个大圆,叫方形之圆。虽牵强,但依然会这样想,文字是有陷阱的。那么什么严谨呢?那么不相干的字组成一部天书,或也能这样东关西连的解释成功,这么说来人习惯于寻求关连,归纳属性,讲解意义。那么就老子这五千言的《道德经》今天我读,明天你感,将来谁解,或可开发出崭新面目来。
“在“我思”之“我”不可得里由于“我”与“我之所是者”之间还有太远的距离,于是一个完整而自足的“我”在“所是者”那里被分裂化、疏离化、异己化了;这太远的距离构成了关于“我”的主体性的存在论证明的“无明空间”。在知性中,我们仅仅能够认知“我”之“所是”,而无法认知“我”之超验性——超越一切经验的、“所是”的粘滞的“我”。那么,这个超验性的“我”、“自己是自己的根据(理由)”的“我”究竟是否存在呢?”——读这段我突然想到,每一个小我被寄居在一个“有所待”的躯壳内,他又是一个大我分裂而成的。像一个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无数电子组成。假如电子有思想,我就是那个小电子,反正是其中一份子。精神意志也跟物质一样。我这个小电子由于局限于自己的位置轨迹如何明白大世界呢?相反大世界,如宇宙大爆炸之类相对于大物质大精神境界来说或只子弹飞出爆炸之一瞬,对于咱们认知的遥远漫长,他们是无视的,如同咱们无视咱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变化一般。“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如这个比喻取半达微观加倍达宏观,一层层一环环。无尽无穷,那么未知也就无尽无穷,越求知越不知,人生本来就那么短暂,何况人的眼界还那么狭小,好不容易知道点,一生已经过去了,然后又重来,但为什么还求呢?因为要满足这个我,比如一个大我,咱们看来无穷大的一个“人”的大脑,他在想东西,咱现在的宇宙就是个脑细胞,在膨胀运动,思考。一切都在动中得以存在。
“综上所述,“思”缘其“在”的根据而只能成其为一特殊的“所在”、“所知”,却遮蔽了其“能在”、“能知”;“思”由此而是不自由的、无自体的。这看似“不空”的“思”,在逻辑上却根本无法确证其自身的“不空”,但“逻辑”又恰恰是其必须恪守的原则。“思无自体”,这就是“思”的虚无主义。注意:“思”的虚无主义,并不是“思”借以立身的质料、内容、对象乃至意向性实体的“在”的“空场”,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思对“在”的无可摆脱的粘滞而决定了“思自身”的虚无主义。即:在“思”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