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感
2012年暑假,高老师给孩子和家长们布置了暑期作业:亲子阅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并写出各自的读后感。这又是一次跟孩子心与心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女儿共同阅读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也非常感谢高老师的教育和引导
2012年暑假,高老师给孩子和家长们布置了暑期作业:亲子阅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并写出各自的读后感。这又是一次跟孩子心与心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女儿共同阅读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也非常感谢高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接触到《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给了我很大的疑惑,我不知道什么叫中国留守儿童?这样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所以带着书名的疑惑,我先迫不及待的“内事不果求百度,外事不果求搜狗”(朋友戏谑时教我解答疑惑的方法)的百度了一下。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看完百度的解释,我沉默了。女儿却叽喳到:“我也是留守儿童?在我未来西安之前?”。见我没搭理她,她便带着自己的疑惑去看书中的内容。我慢慢地翻开《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从书的封皮目录翻起。这,书未开启而心却沉重的感觉油然而生。
书的大致内容是跟我10岁女儿一般大小的小学生用稚嫩的笔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而这些日记又被好心的代课老师原封不动的整理成册等得以面世读者。书中写的那些孩子还处于物质匮乏之中,他们忍受饥饿,背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渴望包子,渴望读书,渴望呵护,渴望关爱,渴望爸爸,渴望妈妈,他们在等待中,在忍受中,逐渐地成长……
女儿在看完这些小作者的日记,第一感觉就是他们写的日记没有她写的好,我很认可,但不容她得瑟,教育她人家书的旨意就不是让你看他们的文笔,而是一种写实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状态你从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又受到怎样的启发继而升华自己的感想。我老师那时就这么教我们看书写作文的方法,也只能用这黔驴技穷的方法,勉为其难的引导她,只因自己的水平有限。
贵州地区,贵州地区的孩子们,那样的生活状态与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一,奥运金牌位居世界第二的傲人成绩,差距太大,只有看到此书的人都觉压抑和心酸。
那些贵州地区留守儿童都是打工者的孩子,其实,她们只是一个缩影,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确实有点落后。但放眼每个城市的角落,哪个不是打工者的身影?哪个不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有留守儿童,就有打工者,有打工者,就有留守儿童。各个地区都有。
我也是一位游离于留守或将留守儿童的打工妈妈。近两年才把女儿放到了身边。没有哪位父母能熬得过与自己小孩子分离的心苦!特别是年纪越小的嗷嗷待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还不会拿笔写字的孩子,他们无法像书中的哥哥姐姐们写日记的方式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女儿刚会跑路,我就在西安打工,父母照看着她。每次回家的时候,她就没完没了的用她独特的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跟我说话,不停的说,不停地说,我一张口,她就用她的小手捂住我的嘴巴不让我讲话,让我听她讲,听她说,真的是要把她没见到我的日子里的话全在一天之内讲完。我心里难受。
每次离家的时候,小丫头就坐在门墩上,屁股只坐一点点,身体外侧,低着头摆弄她的小指头,是看非看的看我远去,不送我也不留我。猛不见了我就跑到奶奶的怀里抱着奶奶的双腿哇哇大哭。
“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今日去,愿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
每次的归去来都把大人孩子惹的在极端的情绪中渡过,以至于父母忍心说以后不要回家来,两三岁的孩子怎么经得起这么大情绪上的波动。
我的妹妹在上海打工8年,孩子不到一岁就离开了家,期间来去只有2次,孩子从来不叫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不会叫,大了叫不出,只叫爷爷奶奶。她的爸爸妈妈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村里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去了南方打工,整个村子里只剩下五六十岁的老人和不大的孩子。孩子们去很远的村子上学,因为农村的小学被撤消的撤消,被合并的合并,学校里没有住宿没有饭堂。他们没有代步工具,天不亮就起床,必须结伴而行。低年级的孩子只能让大人送到学校(根本走不到学校,大孩子基本上都是跑步),有的爷爷奶奶实在没法送,就托邻里人送,今天托这家明天托那家。上完学还有放学,一天来回四趟,每次孩子放学回家,累的都不想吃饭。远距离的上学成了大人和孩子最大的困难。农活多的时候,孩子们还要帮着爷爷奶奶干活。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农活重活干了一辈子不比城里的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每天早上舞枪弄剑锻炼得年轻有气质有精力。孩子们心疼自己的爷爷奶奶。虽说九年义务教育让娃们上学不用交很多钱了,但也让人很受伤。求学的路都把孩子的精力折腾完了,还要帮着爷爷奶奶干农活。有的孩子早早的修了学,跟着父母去打工,留下孤单的老人守家。用老人的话说:“能认识几个字就对了,那学也不好上,把娃累的,他不想读了,就让他跟他爸妈去吧,一直陪着我们也该陪陪他的爸妈了。”。
所以我很关心春运。在每次看到春节赶车的人潮人海,开往南下的火车空无一人,南下打工回来的人却人满为患,一票难求。有的人还能组成摩托车队往家赶。春节过后,这样的情形又反方向重新上演。我真的很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那位可爱的值得我们怀念的老人在南方画了一个圈,让南方飞速的发展起来,可你再画一个圈呀,再让其他地方也飞速发展起来啊。勤劳朴实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愿意用劳动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真的希望那样的圈多一个,再多一个,那样的圈在全国各地都开花,让人们不再为了打工而远距离的东奔西走,让每个打工的人们都能照顾到家庭孩子而都能劳尔有所获!
留守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么穿梭在钢筋水泥筑造的城市里那些打工父母更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独在异乡没有做客,他们抵抗着各种压力,辛苦劳作。新的高楼是他们盖的,整洁的路面是他们扫的,精美的服装饰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