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奥运会,想起了劳卫制

看北京奥运会,想起了劳卫制

郎才女貌杂文2025-04-15 07:53:11
北京奥运会顺利结束了,我国取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列金牌榜第一位。这是史无前例的成绩,举国欢庆。在观看奥运会和欢庆胜利的时刻使我想起我学生时代我国的“劳卫制”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
北京奥运会顺利结束了,我国取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列金牌榜第一位。这是史无前例的成绩,举国欢庆。
在观看奥运会和欢庆胜利的时刻使我想起我学生时代我国的“劳卫制”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
我是在初中毕业进入高中这阶段知道“劳卫制”的,那时候学校开始推行“劳卫制”,但实际上对“劳卫制”的认识是不足的。虽然是随波逐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但“劳卫制”这制度深刻铭心。
“劳卫制”的创始者是前苏联。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强调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注重奥运会的运动项目”。1931年3月14日,根据列宁共青团的倡议,苏联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委员会1931年3月14日颁布第一个“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即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以提高身体的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素质,按年龄组别制定达标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党和国家确立了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的指导思想。
1951年,北京率先实施与“劳卫制”相仿的《体育锻炼标准》。之后,上海也试行了《体育锻炼标准》。1954年,国家体委干脆使用“劳卫制”之名,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同日,国家体委、高教部、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从而掀起了全国中学和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
“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少年级和一级比较容易通过,二级比较困难,一个学校大约不足50%的学生能通过。过了二级就是运动员标准。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分歧,加上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与副食品严重短缺,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学校的体育运动大多减少或停止,“劳卫制”也不了了之。1964年,中央正式废除“劳卫制”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以上对“劳卫制”的了解是现在查到的,我可不能记得如此详细和清楚。
进入初中时,班上同学之间年龄差异很大,我班上有一个初中毕业后就结婚、生孩子、务农去了,不再入高中学习。所以我们分组是按年龄分的,具体如何分,我不太清楚,是学校分好的,我只知道我在第四小组,年龄最小的一组,但我不是最小的,有比我小岁的。那时上体育课,体育课考试标准也不一样,跳高跳远,60、100米等第四小组都是最低的标准。我记得初二第一学期由于长病我休学一个月,回校后体育跳高补考,当我越过90公分时,老师就说,及格了,不用跳了,其实我还可以再跳高一点。年龄大的90公分就不够了。
我虽然长的个子小,年龄也小,但我还是喜欢体育运动的。喜欢打篮球,跳高、跳远、短跑。我们只要一下课,那课间十分钟都要跑到操场玩一会,跳高跳远,扔皮球当篮球打。
进入高中那一年,是1958年,那是大跃进的一年。大炼钢铁,放卫星。体育也不例外,也要大跃进。学校要求大家能通过“劳卫制”,就是那个时期,“劳卫制”进入了我们的视觉,给我们带来磨灭不了的影响。
大家拼命地跑,拼命的练,希望能通过“劳卫制”。我记得的级别正好和上面的介绍相反,我记得是三级劳卫制比二级劳卫制低,要先通过三级,再通过二级,也许是我记错了。
我通过三级时很容易,一次就过了,所以对它印象不深,所以到底它是三级还是一级的确记不大清楚。
二级劳卫制的项目是100米、跳高或跳远、举重或爬绳。其标准相当高。我选择的是100米、跳远和举重。其实我那时并不要求过二级,为了放卫星,才参加的。
跳远没有多大问题,没跳几次就过了。100米不知跑了多少次,多少天,终于过了,也许是老师手下留情。举重或爬绳都是我的弱项,我的胳膊没有劲,爬绳是不许用腿的。
三个项目已过了两项,在举重那里耽搁了。如何办呢?这时有一个同学,我已忘了他是谁,拿了我的表格去参加举重测试。那时的裁判都是老师,体育老师已不够用,其他老师顶上。100米卡表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所以对我们手下留情了。举重老师不认识我们,那时也不核对人员,只要去测试,通过了,老师就签字。我那同学替我通过了举重的考核。
我就这样,通过了二级劳卫制,放了一个卫星。现在想起这个二级老卫制就觉得好笑。那时到底给我发了证书和证章没有,现在也记不清了。
在通过劳卫制的同时,我还通过排球三级裁判的考核,这没有弄虚作假。但是虽然发了证书证章,我可没有吹过一场比赛,主要是没有那机会。后来我又通过航海模型裁判员的考核,但是却被航海模型教练员看中了,非要我做航海模型运动员。经过一寒假的集训,正式成为无锡市航海模型运动队的队员,还荣任这无锡市第二期集训队的队长。因为这是我中学时代最为留恋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好多日记里提到这事。
到高二,实际上高一的第二学期,学校已不大提通过几级老卫制的事,而是让我们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后来代替劳卫制的运动员标准,不知道现在还执行不执行,有时还能看到某某是“健将”的说法,但说某某是几级运动员就很少看到报道了,不知道学校里是否执行这标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总觉得这句话对。目的不是拿多少奖牌,而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也只有在提高了全民身体素质才能在竞技体育中多拿奖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