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古古手刻先母墓志铭》印证出的历史

《阎古古手刻先母墓志铭》印证出的历史

削尖脑袋杂文2025-12-15 22:55:34
依据《阎氏家谱》中的《吕太君传》的记载,阎古古的母亲吕氏为沛之室女。再据《阎古古手刻先母墓志铭》知吕氏卒于癸未年崇祯16年(1643年)先寄葬后于丙戍年南明隆武2年(1646年)择地而葬。古古先人为其
依据《阎氏家谱》中的《吕太君传》的记载,阎古古的母亲吕氏为沛之室女。再据《阎古古手刻先母墓志铭》知吕氏卒于癸未年崇祯16年(1643年)先寄葬后于丙戍年南明隆武2年(1646年)择地而葬。古古先人为其母手刻墓志铭,通过研究古古手刻其母墓志铭,我们能发现其中的许多的事情。
《阎古古手刻先母墓志铭》
先母姓吕氏,故文学景文公元配也。生于万历庚辰年闰四月二十五日亥时,卒于崇祯癸未年四月十七日辰时,寄葬城东南耿庄。丙戌,聘溧阳朱监先择地城西之千秋乡以葬。盖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时事也。母生平淑德,载在本传中,兹不录。生三子,长尔梅,崇祯庚午科举人。娶淮安张氏,生一子炅一女蕊;次尔羹,娶秦氏,生一子曦,继娶韦氏,生一子明一女云;次尔鼎,庚辰早卒。母葬之日,尔梅尔羹两人耳。呜呼痛哉,志成并为之铭。
嗟嗟皇妣,淑仪克臧。佐先君子,偕老用康。
服动崇素,慈诲允庄。六十四*,勿怠勿荒。
育我后人,长癸其祥。聿修厥德,亿万年昌。
爰志斯阡,以永蒸常。
男尔梅
尔羹
孙曦全泣血**


首先我要说的事情是碑的发现是在修祖坟的时候于阎古古母亲墓前地下深处发现的,无碑底座,碑只是一个长方形的普通石料,没有任何和碑底座相连接的凸出部位。这一事实印证了阎氏祖训卧碑之说。丙戍年南明隆武2年(1646年)已经是大清顺治时期,阎家人死有碑而不立,印证了阎家人死仍延续明汉制筑方坟,碑志銘均不用大清年号的事实。印证了阎尔梅反抗清朝统治的坚定信念。再者观《阎古古手刻先母墓志铭》全文,无落款日期,同样也印证了祖训这一历史事实。
第二,吕氏生三子,长子阎尔梅,次子阎尔羹,三子阎尔鼎。尔梅虽为长子,但其子出生晚于弟弟饵羹的孩子曦,这也印证了阎尔梅前三妻早逝无后,尔梅为学业、为国事常年在外奔走的历史事实。
第三,依据《阎氏家谱》阎尔梅后续妻张氏,先娶妾樊氏,张氏生一男一女,樊氏生一男两女。张氏之子名炅,樊氏之子名(日日火),而墓碑中的落款为什么只有炅而无(日日火)呢?依据封建社会的旧礼来看这件事情就不足为怪了。那个时代妻妾的地位是绝对按等级划分的,妻和妻之子是有名有份的,但妾和妾之子只有有名而无封建社会的礼份,这也印证了封建社会妾的地位之低下。
第四,既然古古先人有祖训留下“后人不得入朝为官”那么(日日火)之子阎圻为什么做起了大清王朝的官呢?阎圻可是古古的亲孙子啊!依据《阎氏家谱》记载,阎圻,字堃掌,千里,号泗山,别号树屋学人。康熙四十八年捷南宫为北首第一,殿试二甲,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五十一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但不久便告架归祖沛,结庐祖坟旁,不问时事只做诗文。再者阎圻入试,是以河南籍的身份,并不在沛籍之列,应试只为显示才华,取官不久便告回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