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眼里的中国诗

钱钟书眼里的中国诗

鹰视狼步杂文2025-12-17 12:40:59
钱钟书被目为“国学大师”,具备深厚广博的国学修养,同时又兼有深湛的西方文化修养,这使他跟一般专制国学的学者有所不同,连钱仲联先生也说,国学学问,不敢多让于钱钟书,但洋玩意是不懂的。钱钟书身跨两大文化系
钱钟书被目为“国学大师”,具备深厚广博的国学修养,同时又兼有深湛的西方文化修养,这使他跟一般专制国学的学者有所不同,连钱仲联先生也说,国学学问,不敢多让于钱钟书,但洋玩意是不懂的。钱钟书身跨两大文化系统,而酷爱旧诗,自称:“雅喜谈艺”,不仅写出了洋洋数十万言的诗论巨著《谈艺录》,而且本身也是个诗人,留下了不少的颇见功力的旧诗佳作,中国诗在他的眼里,到底是个什么形态的艺术呢?在此钱钟书更早的前辈学者吴密,朱光潜那里,都有过相关的作中西诗比较来凸现中国诗特征的论述,朱光潜更有一本《诗论》,专门探讨这些问题,那么钱钟书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钱钟书对中西诗的比较发表过一定的言论,主要集中在《谈中国诗》,《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等数篇论文里,本文试作概括论述,对钱钟书这些精辟评论的学习为我们更好的鉴赏中国古诗;在今天所谓“现代”,“后现代”的全球化社会里,以更新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丰厚汉语旧诗遗产当不无帮助。
钱钟书的研究用的是一种中西互参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使他的论述新迭出。在观照西方文化的时候,他会用一种中国人的眼光,而在观照中国文化时,他又会用一种西方人的眼光。研究中国旧诗,他依据的也是这样的方法。
他认为依据西方文学史学家的意见,诗的发展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同,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的“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而纯粹的抒情诗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非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因为一蹴而至最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类似中国诗的这种情形,在中国文化里为数不少,比如中国绘画,中国哲学等。钱钟书从诗史比较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使我们对中国诗史的前后起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文艺欣赏的角度来看,钱钟书认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和美国诗人爱伦坡主张相比,中国诗是最符合他的意见的,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好,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阅读。而中国的长诗和西洋中篇诗相比,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剪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一篇诗里不许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同时,也可能是适配了中国诗人的诗心。不过,钱钟书又认为,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中国诗人咬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无限”,不同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有富于暗示的特点,这是一般西洋读者的看法,钟书则吧空上叫做一种怀孕的静默。中国诗里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而又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所以,钱钟书认为新式标点符号往往不适合中国的旧诗词,因为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朦胧萌拆的变成肯定和鲜明,剥夺了读者玩索想象的奢侈。
中国诗的“比重”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关于这个特点,钱钟书反复申说,在不同的论文里提到过,他认为中国诗的音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和西洋诗相比,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狠,颜色不那么浓,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比,仍然是古典的,中国诗进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中国诗词进而够鲜艳的,在西方人看来还是素淡,中国诗里“直恁响喉咙”的,西洋读者也只觉得是低言软语。
最后,钱钟书进一部从中西诗的内容差异来比较,关于这一点,他说得比较简略,认为中西诗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少差异,但是中国社交诗歌特别多,而宗教诗歌几乎没有。在总结式的叙述李,钱钟书认为中国诗里在西洋诗的品质,在西洋诗歌进而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不可去轻易相信所谓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此类说法,对谈中西文化本位的人,应该让“哈巴狗”去咬,事实上这反映了钱钟书一贯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观点,体现的正是他提倡的“打通”思想。
在后期集大成的著作《管锥编》里,钱钟书将打通的范围扩展倒整个人文领域,应用的还是这种不分中西的观点,中国诗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钱钟书中西互参,高屋建瓴的观照之下,更能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特征,相对老一辈的传统学者,这种治学优势是很明显的,他本人也对老辈学者的治学方法颇有微词,比如在《与张君晓峰书》这封早期信函中,就不以为然的批评书:“老师宿儒皓首穷经,亦往往记诵而已,于先哲之精神命脉,全然未窥,彼以版本考订为文学哲学者,亦何尝不以能读古书自诩于人耶?”
无论在研究旧诗,还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化遗产,钱钟书都有一股强烈的批判反思精神,而这种批判又是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他的中国旧诗馆,应该会对我们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