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存的故居何处去

残存的故居何处去

高竦杂文2025-08-17 04:53:08
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当时的门牌是3号)的故居,在一片反对声中,拆除工作日前被有关部门叫停。听到这个消息,总算暂时松了一口气。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原是一座两进小四合院,有大
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当时的门牌是3号)的故居,在一片反对声中,拆除工作日前被有关部门叫停。听到这个消息,总算暂时松了一口气。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原是一座两进小四合院,有大小房屋二十余间。上世纪80年代有人将其中垂花门、东厢房拆除盖了一座三层小楼,这次拆迁又拆掉了门楼和西厢房,现在只剩下倒座房和正房。此时的故居已经残缺不堪。
这一处故居是梁林夫妇于1931年至1937年在此租住,也是他们成家立业以后的第一个住处。全家人包括林徽因的母亲、弟弟、亲戚和佣人在内计近20人,他们的小儿子梁从诫在这里出生。在此居住的6年时间里,梁林夫妇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也是在这6年里,他们与刘敦桢等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探访了15个省、200多个县、2000多个建筑文物,终于在1943年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为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给作战方开出两份中国文化遗产保存名录提供了史料。还是在这里,面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梁思成与林徽因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毅然抛弃家产,与民众共赴国难。
在这个大宅子里,有一个曾经誉满京城的“太太客厅”。那时候的几乎每个周末,都是高朋满座、名人汇聚的热闹时光,他们是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沈从文、萧乾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可以说,这一处宅子,承载着梁林夫妇人生的主要精神,也渗透着一批京城文化人的灵气。如今拆掉,甚为惋惜。
对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二人,作为我国文化名人,肯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并不是指他们是梁启超的儿子儿媳,而是他们本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林徽因还是一位著名诗人),他们为我国建筑学和文物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这处宅子,如果仅从建筑上来说只是一套普通建筑,而作为名人故居重在“人”。单霁翔先生说,名人的事迹往往十分感人,而作为承载这些名人事迹的故居,教育效果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为鲜活。
除了北总布胡同24号以外,梁思成、林徽因结婚以后,先后还在昆明的湖巡律街、龙泉镇的麦地村居住过近3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居住过6年,在清华园居住过8年多。我们知道,在昆明和四川两处居住时,正是日本侵略我国的时候,那是他们家战时暂时避难所。位于清华大学内(新林院8号)旧居还在,它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的历史、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方案产生的过程。只是这个旧居是清华大学原来的宿舍,窄小而潮湿。
如果要将梁林夫妇居住过的地方辟一处作为他们的故居的话,笔者认为选定北总布胡同24号或者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最好。这是因为:梁林夫妇在这两处居住时间相对较长一些,又是他们生活稳定的时期和出成果的时期。而且,相对而言,在北京,梁林二人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学习,以至成年以后恋爱、生子(女)、工作,他们的亲戚、朋友大多是北京的社会名流,他们的情感、文化与成就都渗透在京城的历史氛围里。
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拆得所剩无几,残缺不全。虽然有报道说,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规划委专题研究该院落保护问题后,表示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将邀请专家制订具体保护措施。但残存的故居何处去?笔者还是担心。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北京有关方面确定将北总布胡同24号作为梁林故居,拆掉院中的三层楼房,按林徽因当年留下的平面图恢复原样,还有后院金岳霖旧居也得以修复,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就目前的情形看,文物部门还没有将梁林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梁林故居恢复原样的可能性不大,整体搬迁可能性更小。也许,清华大学会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将清华园新林院8号那两间窄小而潮湿的小屋修茸一新,以作为对两位大师的纪念。
如果因为东城区改造工程确实留不住这一座“孤庙”的话,恐怕只有寄望于清华大学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