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新华网友平凡一兰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帖,让我们回忆起以往的历程,也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这本身是十分有意义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少者锻炼二、三年、多者锻炼三、五年是可以的。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
新华网友平凡一兰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帖,让我们回忆起以往的历程,也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这本身是十分有意义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少者锻炼二、三年、多者锻炼三、五年是可以的。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也是应该的。但如果让他们从此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就不合情合理。常年生活在城市里,未免有些娇生惯养,体味不到农家的辛苦,到田间地头去感受一下农村的生活,也有助于今后的健康成长。我有二个邻居,分别是六九和七0届,在家中均是长子。无疑,他们只有选择去农村插队、或到边远林场谋生。结果,两个人先后去了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场。直至七九年,在外地的上海知青,大都可以以病退或是顶替的名义,返回故乡。这一天,对他们俩来说:还是来到迟了一点。即使,对林场生活会有一些依恋。然而,能够早一点回到城里,与家中父母团聚。却一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但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应有选择的自由。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不少中学应届毕业生出于无奈,相继步入“上山下乡”之路。虽然,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后来被“回城风”所裹挟,又回到了城里。但要是让他们逐一述说这些年的甘苦,恐怕也是两者兼备或兼而有之。对我以上这些议论,有位网友质疑:显然你也不懂“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只要走进农村,打听一下儿,就知道有多少土地是那个年代改造过来的……
作为平头百姓,我当然不会去关心那些政策是怎么出台的。但作为一个既熟悉农村也了解城市的人,我会凭自己的直觉和周围一些人的体验述说观感。此外,若论及“上山下乡”的感受,只能以那些当事人为准。同时,存在决定意识。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法会不一样。料想,出于某种视线得出的一种结论,尽管意见相左,都还能印证各自的正确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似让他们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去改天换地,其实不然。其一:城里无法为之分配工作,安排他们到农村去落户,是为了释放城市的就业压力。当然,还有其二、其三……但我不十分清楚,不能妄自推断,更不能凭空猜测。以免给人一种不懂装懂的印象,落下笑柄。
如同许多同龄人,对于以往经历的不少人与事,值得记忆和回味。我未能上山下乡,但学过农,在崇明岛生活了半年。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自己的家乡度过,之后也还常常回乡。所以,谈到农村的一些生活情景和自然景观,自然是记忆犹新。此外,我初中毕业即参加工作,在工厂务工达十二、三年。
在乡镇生活了好多年,在生产第一线打了多年工,自然会对家乡和乡村,对工人和农民,产生一种质朴的感情。好些人,经历过上山下乡,体验过农村生活,对于农家的甘苦感同身受。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虽然不那么自在、不尽如人意,但我依然无悔无怨。一个人,有时候决定或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如上山下乡。当时,无论轮到哪个人,都得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既然如此:唯有直面人生!
平凡一兰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确实,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即使处于逆境之中,也还是要热爱生活。其实,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其上一代或前辈,原本都在农村,都是农民和工人的儿女。而农家子女,通常比一些城里的孩子,学习更加刻苦,工作更加勤奋。如果因为自己常年居住在城里,对农村存在某种偏见,则是一种短视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