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我们传统的文化

珍惜我们传统的文化

兼领杂文2025-04-26 09:48:38
我们所谓保留历史,保留文化,保留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这些表面看来高高在上、无法触摸的东西,难道不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出来吗?我不敢以小人之心揣测韩国的意图,但如果按照所
我们所谓保留历史,保留文化,保留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这些表面看来高高在上、无法触摸的东西,难道不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出来吗?我不敢以小人之心揣测韩国的意图,但如果按照所谓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规定的办法,那么,韩国应该叫做克瑞雅共和国,当然,这是雅称,给的是好词,或者叫做苛蚋鸭共和国?汉江固然可以改为韩江,但是,他却不能否认连韩国这样的名词也是来自中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他总不能逢人便说此韩国非彼韩国吧?现代看,在国际上,韩国已经做了不少混淆视听的坏事。例如火了一把的大长今就把针灸、蜂疗等中国医学都称为韩国发明,以致于有关国际组织都认为所谓传统医学有五种:中国中医学、高丽医学等等。我们不否认韩国的发展,朝鲜族的勤奋,当然,还有美国的保护和支持。但是,我们对韩国的尊重是建立在韩国对我国人民和文化的尊重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那我们应该坚决予以拒绝。
到欧洲旅游,发现人家对自己祖先的一砖一瓦都百般珍惜。古老街面的房子即使是破得不行了,也不能随意拆掉,只能加固和改装。不管你在里面怎么改装,外面的门脸儿是不能改的。在荷兰,有很多狭窄的单型车道,这些车道就是早先时候的马车道。荷兰人没有为了现代化就把自己祖先留下来的马道统统毁了。古老的马道被热爱自己文化的荷兰人精心地保护下来。不能走大车,就走小车,不能双行就单行。
自自近代以来,我们一直都在企图用西方的概念来改造社会。一个运动比一个运动更反传统,更要求西化,更鼓励激进。一些知识分子不但要追赶西方潮流,而且要追赶即使是在西方也算得上最激进的潮流。没有早先一大批激进文人对中国文化一无是处的全盘批判和否定,哪会一下儿就会有后来纹化大革命中疯狂的毁庙,毁传统,毁古迹,烧古书的破四旧运动。有了追求法国暴力革命的共和革命,有了要求全盘西化和文化革命的五四运动,有了追求马列主义,要砸烂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怎么会没有文化大革命呢?在这个轨道上发展,没有文化大革命才叫人奇怪呢?要不是这些种种激进把人们心中的古老传统都搞臭,砸烂了,人们怎么能见着传统的东西就砸就毁,没有一点恋惜呢?中国喊了近百年的西化口号,从自由主义,到无政府主义,到共和主义,到共产主义,都是外国人的口号,外国人的观念,可中国成功了吗?东西双方本身就是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的不同,并不完全是由于建筑师的问题,其中还有地势条件,建筑材料资源的原因。想彻底地脱胎换骨,完全西化和取而代之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越搞越糟。中国是要开放,是要学习西方,但最好是学对了。在学习之前,先好好研究研究人家到底是怎么富裕发达起来的。
在理论上,中国打造的互联网随时可以成为互联网发明国的间谍网。如今,西方文化在国内的极端流行与时髦,同样造成了国内文化市场空前繁荣而实际危机重重的假象:在国内,西方文化一方面不仅深刻甚至过度与无节制地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且,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中国文化,其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势力与地位实际上也是极度萎缩,就说中国政府近年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不仅无钱可赚(或不为赚钱),还要自己搭进去大把人民币。中国文化在此情形之下,到底将走向何处?
今日北京发展的事实已经回答了当年的争论。城市轮廓线东起高碑店,西至石景山,南抵大红门,北达清河镇,方圆约六百平方公里,已经是老北京城面积的十倍。换而言之,我们已经建设了相当于十个北京城,而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明清古城,却终于在我们眼前日新月异地消失了。大众的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东部的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不变的时尚是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它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行而且经久不衰,当成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筑时尚则经历了火柴盒式的高层建筑、高楼大厦+小亭子、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以及仿欧洲古典建筑等不同的阶段。许多人到了欧洲之后,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小楼而难觅高楼,不禁怅然若失,不知究竟谁更现代化。
李敖曾经写过一篇很辛辣的文章叫《给好谈文化的人治治病》。李敖这篇文章令人记忆犹新,至今不敢忘却。我以为,中国人若真想为中国文化好,在目前的情况下,先晾干文化问题里的水分,让那个文化痴肥症逐渐萎缩掉才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