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诠释一种高度自爱的美
一部由陈凯歌导演的描写一代名伶京剧大师的影片《梅兰芳》上映后,引起了社会上下的关注,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虽然电影中的梅兰芳与真实的梅兰芳颇有差距,很多情节也与史实有些出入,但从故事情节、演员演绎、服装背
一部由陈凯歌导演的描写一代名伶京剧大师的影片《梅兰芳》上映后,引起了社会上下的关注,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虽然电影中的梅兰芳与真实的梅兰芳颇有差距,很多情节也与史实有些出入,但从故事情节、演员演绎、服装背景设置等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电影聚焦了梅兰芳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危机:生离、死别和聚散而成,巧妙地避开对梅兰芳一生做艺术上的穷根索据,着力于情感世界的挖掘,写出了梅兰芳世界明净与晦涩,在他光华表面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孤独和难于摆脱的宿命,外部的膜拜与功名如一纸枷锁架持着他,平凡的心则成为一种奢望。
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梅兰芳当然也都不相同。而陈导则着力塑造了一个“走下神坛的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里有一个细节:清朝宫廷有一种刑罚,给人戴纸做的枷锁,明令告诉犯人不准撕破,撕破就要被打死。这纸枷锁其实是高度象征的工具。它寓意着一个演艺界的成功人士,他到底面临怎样的处境?陈凯歌说:“我跟西方的朋友们说,中国京剧的老角儿,就像古罗马角斗场上的角斗士:一方面,他胜了,会拥有最高的荣誉;另一方面,如果失败,就是死。基本上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老伶人十三燕临终给梅兰芳留下了一句话:“将来要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看出古时候一个艺人的辛酸。
旧时代的艺人,要的其实就是一个体面:“要美,要尊严。”而梅兰芳是一个高度自爱的人,这种高度自爱就是美,是他毕生追求的境界。艺术上如斯,生活中亦如斯。
电影中着力体现的正是这种美。陈导把故事情节宣染得有些唯美。梅兰芳每次出场的戏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无论戏名台词还是戏中的扮相,都是美伦美奂。而这种美在梅孟之恋中则达到了极至。
两人第一次见面孟小冬就看破了梅兰芳眼底的忧郁,梅兰芳会随着孟小冬的欢笑而欢笑,悲伤而悲伤,他们一个是饰旦的男人,一个是饰生的女人,本身就阴阳颠倒,在戏里又眉来眼去、打情骂俏,更是充满了戏剧色彩,而现实中,两人由此渐生情愫。梅兰芳留下伞不还是为了再见孟小冬一面,而他拒绝去揭“伶界大王”的牌,为的只是想跟孟小冬看场电影。他们在舞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舞台下更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
然而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邱如白对孟小冬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于是孟小冬只能放弃。她给了梅兰芳一个会飞的纸燕和一个微笑。
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虽以分手告终却格外美丽而浪漫。
这种唯美的格调还能从服装、背景等细节方面体现出来。像梅兰芳出场多是一身白色,因为只有白色最能代表梅兰芳的气度;而得不到美满爱情的孟小冬,旗袍的颜色都偏冷色调。梅兰芳和孟小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一个烟雨蒙蒙的日子,梅兰芳穿了一套白色西装,这个白是偏暖的象牙白,人字纹。这件衣服非常讲究,连领子线都是手工缝的。而孟小冬穿的则是一件淡蓝色带浅黄条纹的旗袍。这也是梅兰芳眼中看到的孟小冬——很舒服的一个女子。梅兰芳和孟小冬第一次说分手,地点是在孟小冬居住的“孟宅”。当时孟小冬穿的是云南手工土布做的旗袍,洗完之后颜色是那种深藏蓝的,闪着黑色的光。梅兰芳则穿着灰色麻质西装,暗色调,就像他当时的心情那般心灰意冷。梅孟第二次分手,在梅兰芳好友冯耿光家的派对,两人在那里唱了最后一场戏。孟小冬穿了一身热烈的红,因为她已经下定决心要走,却不想那么伤感。而梅兰芳则穿了初见时的那套白西装。像一个轮回,一场梦的开始和结束……
而最最摄人心魄的则是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之美与人生意境之美了,电影里有这么出戏,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拒演,并打了三针伤寒针出场,当他面带一种病态的美出现时,全场惊讶且轰动了。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复出后面对观众只说了一句话:“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轻轻一句,是瞬间,却包含了人生与艺术境界的巅峰,也是梅兰芳的告别。
电影对梅兰芳人生的描述,停止在抗战胜利。编剧严歌苓在解释为什么将时间点截至在这里时说:“他的艺术高潮其实在建国前就已经完成了。建国以后,他已经不再只是梅兰芳,而是代表了很多政治的东西。”
是啊,那已经不重要。真正的梅兰芳是为艺术而活的,可是梅兰芳也是人,也有着平常人的渴望,可是谁又能真正懂他呢?
邱如白最后是觉悟了,他站在生命垂危的梅兰芳床前,感慨万千地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只是想做一个凡人,也许你一直就是个凡人……一句话道尽了梅兰芳一生的酸甜苦辣,也道出了华丽背后的苍凉和无奈。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关于生命的乱想。
下一篇:别动不动拿教师来说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