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榆景杂文2026-01-10 07:44:23
记得中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或读书活动,那时纯真的以为学校不知吃了哪门子迷药被迷住了心智才会大发善心放一小会假让一群被困在书山苦海中的“修道士”自由选择一部电影、一本书去欣赏品读,结果是,“修道士”们高高
记得中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或读书活动,那时纯真的以为学校不知吃了哪门子迷药被迷住了心智才会大发善心放一小会假让一群被困在书山苦海中的“修道士”自由选择一部电影、一本书去欣赏品读,结果是,“修道士”们高高兴兴看完了电影和书,正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所谓的心得时,学校的一纸文书下来,在众生颇为惊讶和愤恨以及幡然醒悟的怨念中泼了一桶冷水。“修道士”只愿把心得感想当作调剂乏味生活的谈资,没有谁愿意拿起笔按照文书所说“根据你所看的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真的去规规矩矩勤勤恳恳整理情节脉络,然后洋洋洒洒写下长篇。很显然,我也不愿意,但我和其他人一样明白,这是另一回事。可想而知,老师们看到一篇篇泛泛而谈的流水文时,心里就真的泪水横流了。
我想说的是,直至今日,我第一次想认认真真写一次读后感。
昨晚花了一晚上的时间读《澜本嫁衣》,是纸质版。初看书名,我以为它是一本散文或者是稍带文艺的流行小说,想想闲来无事,便顺手拿来与同学去了自习室。
开篇是自序,入眼便是肮脏腐臭,不是忧伤,而是从纯洁希望的天堂跌入龌龊污秽的地狱的荒凉。自此,我知道,这是小说,但不是我所想的略带文艺的流行小说。
我竟然毫不犹豫地读了下去。
正文从一开始讲述的便是一个与我相距甚远的世界,且是用一种平静却能明显让人感觉到沉重哀伤的语气来讲述,通篇皆是如此。读的过程中甚至当我合起这本书准备睡觉,我都觉得心情沉重,因为我在书中看到的真的是我,也是绝大多数人所想不及的另一个世界。七堇年在自序中的一段话很好的给了我们对这另一个世界的总体印象:
“我相信,对于这本书的记述,有人会觉得龌龊难当,情愿合上纸业,停止洞察与他的理解和想象完全相悖的另一个世界。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或者说,他们相信,但不愿意面对。”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完这段话会对“另一个世界”作何感想,只是当我看完这寥寥几行字,我就想那个世界必定真的是很龌龊难当的,但是,我没想到它比我想象的更加的龌龊难当。
于是,心生悲凉。后来,我又看到了希望。
书中塑造了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我”叶一生和和我没有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表姐叶知秋。一生和知秋从小过的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不是那种富家千金和平民小妹的落差对比——这也没什么好让人觉得沉重和难以接受。知秋一生都生活在相信希望和希望幻灭的轮替中,当她再也不相信希望,她的生命便也走到了尽头,她对一生说:“一生,我困了,我先睡了。”一生后来才明白,我后来想起这句话也觉得实在心酸,知秋其实在说,“一生,我累了,我不再相信希望,不再相信爱和感情,我要先离开,离开这个笑贫不笑娼的世界。”
一生和知秋一样,一直在追求寻找自己的世界,只是她比知秋好了许多。但是一生依恋知秋,知秋待她不比待他人凉薄,而是温和。知秋的死,一生先时不相信,后来也就平静了,在我看来也该如此,知秋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早已走完了她的人生,她累了,该休息了。
二十几岁,知秋早就快走完了一生,而我们“从小读书念着大学的乖乖女孩子,人生都还没有开始”。
知秋死后,一生没有安葬她,“我觉得她的骨灰像记忆一样无处安放”。知秋至死没有找到属于她的世界,到死都没有从那“另一个世界”走出来过正常人的生活,她没有了希望。而知秋说:“我觉得是希望害了我。”
一生仍在找寻属于自己的世界,她在德国准备进入大学。我想她是怀念知秋的,深深地怀念。但又知道知秋是已经真的离开了,便不再沉浸在知秋的世界里,她还有自己的世界要寻找。
我同样为知秋感到哀伤,我也叹服于她的隐忍坚强,更重要的是她在很多次希望幻灭后还能相信希望,尽管她觉得是希望害了她。一生远没有知秋那么不幸,但她作为知秋的小妹以及最直接的旁观者,她也深受其害和深感痛苦。
我还是在痛苦压抑的文字中找到了希望。
我知道人心有希望便有幻灭,人间有纯洁便有污秽。罗曼?罗兰告诉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