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辟谷”想到的
今观《东坡志林》,觉其中的文句和记录的事件颇具趣味。《东坡志林》只不过是东坡日常生活写的类似日记一样的笔记,却颇受人们的喜爱,甚至不亚于对东坡诗词的爱好。究其原因,除了是其中记录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外,更
今观《东坡志林》,觉其中的文句和记录的事件颇具趣味。《东坡志林》只不过是东坡日常生活写的类似日记一样的笔记,却颇受人们的喜爱,甚至不亚于对东坡诗词的爱好。究其原因,除了是其中记录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外,更有其他受人喜爱的原因,乃是其中记录了东坡生活的点点滴滴,使我们看到了比诗词中更为实在,更为可感,更为可爱的东坡。东坡一生多次遭贬,由北而南,一路一直贬到天涯海角,也就是现在的海南。试想一下,曾经叱咤文坛的苏轼,曾经受皇帝喜爱的苏轼,当朝大臣,苏学士,变成了到处流亡的人,他的生活亦是穷困潦倒。《辟谷说》是东坡写于海南的个人笔记。辟谷,乃是“不吃五谷”的意思。可人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东坡却言辟谷。听起来似乎是这位天才的另外一个天才的想法了吧。
可是在这里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东坡是个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也自己酿酒,此处并不是东坡想不吃不喝得道成仙,之所以这样子说,原因是如文中所说的“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儋耳指海南),是东坡确实是到了穷困潦倒,甚至食不果腹的边缘了。这里没有了诗词中表现的浪漫,而是现实生活的辛酸了。我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豪之一的东坡在那个时代也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囊中羞涩的无奈,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但是转念一想,凡是要成为文学大家的人,大抵都是要经历人生的辛酸苦辣,饱尝人世的沧桑变化和人情冷暖,经历人生的大风大浪的,唯有这样才能变得清醒,变得睿智,然后升华成乐观,变得豁达,做到宠辱不惊,正如风雨后才能见彩虹,磨炼后才能出真金。这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个人不幸文坛幸吧。肉体之苦是不能折服思想强大,内心坚定的巨人的。
我认为中国的文人,人格最为完整的当推东坡了。我始终认为,李白太过敏感和激烈,又不能审时度势,动不动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方面抱怨官场的黑暗污浊,另外一方面却又削尖了脑袋想往权利的高层走,虽然并不见得为了什么荣华富贵,光耀门楣,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兼济天下。当唐玄宗下诏请他入朝为官时,他毫不掩饰他内心的欣喜若狂,“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足见其对权力,对荣誉的向往。他闷得太久了,等得太久了,他到处游山玩水,其实就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是世外高人,先打出名声来,然后沽名钓誉,这便是他自己的人生规划了。他不懂政治,却一门心思要平天下,要去为别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却不料投错了门下,差点把自己的命也给搭进去了。他有点苛求别人,却又太放纵自己了。他内心掩饰不住的狂傲不羁,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还自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认为李白太想拥有政治上的地位了,以至于有些时候会显示出小人的嘴脸来,他攀附权贵,一次与宰相的女儿,一次与宰相的孙女成亲,便是例证。虽然这丝毫也不能动摇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但也是他人格方面的一些瑕疵。这便是言行不一致方面的弊病,一方面说不愿意折腰事权贵,另一方面却攀龙附凤的。他的性格太过于率性了,以至于很难被定义为智者。
王安石也是一个过于激进的人,甚至有人怀疑这样的人是个偏执狂,什么意见也听不进去,一门心思搞自己的变法,却和实际运作严重脱节,导致变法的变质,本来为了富民强国的,最后却搞得民不聊生,宋代的国家根基都发生了动摇了。最终变法一败涂地,自己也黯然下台。
很多的中国文人在飞黄鹏达的时候,没有像苏轼一样认识到“高处不胜寒”,而是一味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而落魄的时候,又过于自伤自怜,少有苏子的豁达,没有学会他开阔的胸襟和宽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原谅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恨,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东山再起而打击报复他人。我想,他应该是中国文人的典范,怡然自得,即使身陷囹囵,心里想的也是自己的弟弟。他远谪蛮夷却泰然处之,每到一处都不遗余力地为地方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当地带来了发展,带来了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是文化巨人的文化辐射力。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读到他那充满智慧的词句“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获得如此简单的自我满足,可以说,东坡在点点滴滴中闪烁着自己的智慧的光芒。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痛苦和快乐这对矛盾
下一篇:重拍历史文学名著,愚蠢至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