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房价与官员政绩挂钩是个好办法
温州市将房价收入比纳入领导干部的考绩中。能不能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能不能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成了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它是反映居民能否买得起房子的主
温州市将房价收入比纳入领导干部的考绩中。能不能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能不能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成了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它是反映居民能否买得起房子的主要指标。根据这项考核办法,温州市以各县(市、区)2010年末的房价收入比为基数,由市住建委和市统计局进行考核。(《光明日报》02月10日)。
温州市将房价收入比纳入领导干部的考绩中,把房价与官员政绩挂钩是个好办法。这个办法让人欣喜,叫人欣慰!它体现了温州市官员的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是真正地为百姓谋利、为群众造福。是真正地把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执政的第一目标!这也是一个抓“牛鼻子”的作法,有望给飞涨的房价套上笼子,使其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任何时候,住有所居都应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一个人创业、兴业最起码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飞涨的房价让众多的百姓都叫苦不迭,望房兴叹。不仅抑制了居民其他的消费需求,让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下降,还让居民的幸福感也大大下降。可以说,房价已经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拦路虎,成了影响许多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是三番五次地出台调控措施,抑制房价不合理上涨,但是,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官员、特别是地方主要领导的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地方的领导,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速,片面地追求财政收入的增加,忽视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忽视了群众的幸福感。大搞土地财政,以行政的手段,经营的办法推动地价不合理的上涨,拉动房价如火箭般地上升。让房价与大部分居民收入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挤压了百姓的生活消费、挤占了百姓的幸福空间。
别说是那些大城市,就是一些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山区的小县城,房价都让普通老百姓望而生畏。在笔者的印象中,我所居山区县城,2005年到2010年,五年时间,房价就翻了4倍多。从不到600元一个平米,到目前2600多元一个平米。好的地段,甚至已经突破了3000元。而同期的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到40%。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10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4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63元。也就是说,2010年,当地居民的年收入只能买到4个多平方米的房子。
笔者作为一个有着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一家三口一直住在一间60平米的旧房子里,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几年前就想换购一套房子。但是,望着那呼呼上涨的房价,再掂量自己的收入,总是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而许多收入比笔者差的居民,则更是只有叹气的份。
更为奇怪的是:一方面,房价飞速上涨,另一方面,新房的空置率不断提高,有人估计至少在40%以上。许多漂亮的新楼房一到夜晚就成了黑森森的“鬼城”。当地群众总结说房子是“酣贵、酣贵”的,也就是卖不动,但价格高。就是这样,还有领导认为,当地房价涨得不够,让人觉得当地的经济不够发达,房地产对财政的贡献也不大。在一次会议上,笔者就听到一位领导说,现在的房价太低了,要千方百计地把房价炒起来。事实也正如那位领导所说的那样:现在,一些房地产大亨都蜂拥而来,大搞商品房开发,不断推高地价和房价。今年开年的一次土地拍卖,就创造了当地土地拍卖史上的新纪录,每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多元。这让许多想圆购房梦的居民都汗毛倒竖,有些人干脆到大城市购房,再或是回农村建房。
因此,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对房价实行调控,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关键是要转变官员们的执政理念,让他们从主要关注GDP的增速、财政收入的增加、城市建设的变化,变为关注群众能否买得起房子?能否安居乐业?收入是否增长?幸福感是否增强上来?所以,将房价收入比纳入领导干部的考绩中,把领导的政绩与房价、与居民的收入挂起钩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温州市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跟进,以让经济的发展能够真正地造福于民,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地惠及于民!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