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沸水

经济沸水

遂心快意杂文2025-07-22 03:23:33
最近经常看经济新闻,常常听到某某企业或者金融机构亏损若干千亿美金。那么我们有个疑问:到底这些亏损的金钱谁赚去了?如果没有人赚去,它们人间蒸发了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从一战后金融业的迅速崛起以来,伦
最近经常看经济新闻,常常听到某某企业或者金融机构亏损若干千亿美金。那么我们有个疑问:到底这些亏损的金钱谁赚去了?如果没有人赚去,它们人间蒸发了吗?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从一战后金融业的迅速崛起以来,伦敦、纽约等地相继成了世界金融中心。金融业的欣欣向荣为第二产业募集了大量资本,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以为找到了通向天堂的楼梯口。
然而自上个世纪3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间歇性地爆发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经济危机或是表现为金融危机。70年代的滞胀,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如今又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尽管每次发生经济危机的诱因和导火索不尽相同,然而理论上却同出一辙。
我们知道,金融业最初以银行、股票的方式出现,它本来的意图是募集资本,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然而,当资本被大量集中起来后便形成了“金融沸水”。如果把金钱比做水,那么锅就是金融市场,那些依赖金融生存的投资者便是烈火。
写到这里,或许已经有人觉察到问题来了。当烈火中烧,锅里的水开始被加热,由热涨冷缩原理我们不难明白锅里的水的体积增加了;继续加热,水蒸气出现了,甚至是热气弄得锅里混沌一片,欣欣向荣。越是这样,火烧得越旺,此时伸手即可捞到锅里的水气。然而悲哀的是,当水的温度降下来的时候,水原来的体积和质量都将少于最初常温下的体积和质量。
到这里,一些人或许约略地明白了我说火、锅、水的关系印证了现代金融业的关系,但是这不够全面,也不够理论。
我们知道,市场是一个交换场所,那么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一旦交换发生,那么总的来讲交换必定要产生利润(不产生利润的交换不是正常的市场关系。反向的市场关系,反向的市场关系将产生“负利润”,但以市场大处着眼依旧是利润关系)。利润的存在现今是货币形式出现,正是由于货币具有流通性,才具有了通涨的可能。那么我们疑惑于既然交换必然产生利润,为什么那些财团的金钱会不翼而飞呢?
货币贬值:这里不想具体讲货币贬值的细节,只提跟本文有关的东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货币总的趋势是贬值的,我们可以拿我们国家上世纪50年代的单位货币购买力同现在比较,看看购买力降低了多少。也正是货币贬值的存在,存入银行的钱事实上得到的利息大打折扣,也难怪有些人说现在拿钱存银行就是交给别人保管还要交保管费。
既然存在通货膨胀,那么“涨”起来的那部分购买力哪里去了呢?这一部分便是交换过程中的大部分利润。我们不妨以美国的经济说事,美国自2001年开始每年有大约3000亿美圆的外资进驻美国,我们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量是恒定的,把2001年——2008年的美国金融市场的货币看作是一锅水,这一锅水在这几年间开始加热到沸腾,沸腾到锅盖无法盖住锅的时候,沸水开始降温,当温度降低后水的体积和质量开始缩水,降低到加热前的温度时,货币的购买力趋向于正常的购买力,泡沫利润几乎为零。
简单地说把社会一个时期的金融量比作一支笔,A拥有这个商品,以1块钱的价格买给了B,赚得利润3角;B又把这支笔以1.2元给了C赚得利润(交换流通过程中还将产生税、管理费等),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的买卖关系,到了X要买给A时,价格已经高得A无法承受,此时这个金融交换关系就完成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也就到头了,金融开始因为交换的断裂而使泡沫利润无法再现。至此,金融市场开始崩盘。但是在交换过程中政府和个人都从交换中获利,使人们头脑发胀,个个欢喜,没有人去注意这个过程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来解答本文开始提出来的问题了,正是因为金融资本回缩到了原来的价格,使得虚拟的泡沫成分消失所导致的。也就是说那些亏损的部分实际上是加热过程中膨胀出来的体积,或者叫做虚拟经济,或者称之为资金幻象。
中国未来将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经济领域的这个“沸水原理”是我们需要相当长时间研究的一个话题。总的来说,要避免资金过分扎堆,要尽可能地消除金融投机,减少资金流通环节,只有减少流通环节才可以尽可能少地产生沸水气泡。其次,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势必形成多米诺骨牌,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发展硬经济,掌控好软经济(金融等能够产生虚拟和泡沫的经济形式),引导软经济在一个可控和合理的层面上运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