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的“同人不同命”
偶然之间看到这样一个小笑话,说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一个是福建的,一个是北京的,北京的不无得意地说,我们班有六成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的说,如果按照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了一个傻子外,其余都能进
偶然之间看到这样一个小笑话,说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一个是福建的,一个是北京的,北京的不无得意地说,我们班有六成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的说,如果按照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了一个傻子外,其余都能进北大、清华!看过之后想笑,却没有笑出来。虽然这则小笑话稍微刻薄和搞笑了点,但是你能否认,它痛陈的不是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吗?那就是,高考中“不同地域,不同命运”的一种不公平现象。
2005年,引起国人普遍争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同是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山东竟比北京高出140分!经历过中考、高考的人都知道,1分之差就能刷掉成百上千的人,隍论140分!
有教育界权威人士曾公开说:“北京高中生上北大的概率是河南人的60倍,贵州的34倍。”。同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
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北京文科462,理科469。(2005年5月26日新华网)。也就是说,河南的一名高考生考了462分,他名落孙山是铁板钉钉的事,大学的门儿他都摸不着,可是若他是个北京人,他就会高高兴兴地迎来重点大学本科的大红通知书。
不仅北京,看看上海吧,以复旦大学为例,2005年,本应面向全国招生的复旦大学,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上海本地生源就达2147人,本地生源占总生源数的63.1%(2005年7月19日《中国青年报》)。而且,作为全国唯一一座教材自主、高考自主的城市,他的试题难度相比起来也颇值商榷。我有一亲戚孩子今年参加高考,差点落榜,勉强上了一所本地的三流大专。我将她的分数线对照上海本地录取分数线查了一下,我的天,能上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还是全国“211工程”重点院校!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深深知道,农村孩子为了摆脱祖祖辈辈的贫穷,摆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被人白眼相看的命运,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他们跳出农门惟有“华山一条路”——读书,考出去!全家人从土地里抠出一点钱供他们读书,看着父母伛偻苍老的腰身,如何能不奋发?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青年考上了中国科技大,考上大学那一年,他的一头黑发变成了灰白。
有人说,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仅因为籍贯的不同,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名落孙山,从此命运南辕北辙,这是对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对这一观点,我深以为然——同一个国家的学子,同样顶着一个“中国人”的名称,却为何有如此天壤的悬殊?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本来受教育的条件就比较差,师资、硬件各个方面都不如人意,到初中才能接触到英语a、b、c,而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就是双语教育。在如此不平等的教育前提之下,到了高考这一起跑线上,从小有着良好教育条件的上等公民还要比下等公民低一百多分?这种道理,真不知如何才能讲得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和第三十六条明确阐述“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而当前之高考现状,明显与上述精神背道而驰。
正是因为同等条件下参加高考,不同地域却天壤之别,造成了“高考移民”这一中国特有的景观。所谓高考移民,就是父母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录取分数线低的地方参加高考。可是,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可谓壁垒森严,谈何容易?
可喜的是,近年相关政府人士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正积极进行改革,使这种不合理现象逐步得到改善。2008年,上海首次将增加外地生源数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教育部在沪直属重点高校都加大了外地生源招收比例。2008年复旦招生计划为3300人,其中本地生源比往年减少200名左右。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2008年都将本地生源控制在招生总数的40%左右(200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但是也有教育界人士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他们表示,不管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折杀了多少伟岸的人才,它都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北大复旦确实是全国的北大复旦,不是北京的北大,上海的复旦。但是,如果真的彻底破除了地域壁垒,让北京上海的学生与全国的学生同等竞争,你认为还有几个北京上海的学生能进北大和复旦?既然如此,那么作为高校所在地的当地政府,难道会坐视不管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