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做事情
枪杆子与笔杆子有何相干,书法与兵法有何相干,农民的儿子与国家元首有何相干,文弱师范生与军事家有何相干,平仄韵律与枪炮轰鸣有何相干?……12月26日,圣诞节的第二天,笔者在仍留有圣诞味道的街上走着,突然
枪杆子与笔杆子有何相干,书法与兵法有何相干,农民的儿子与国家元首有何相干,文弱师范生与军事家有何相干,平仄韵律与枪炮轰鸣有何相干?……12月26日,圣诞节的第二天,笔者在仍留有圣诞味道的街上走着,突然想起是毛泽东111年的诞辰日。这位出生在湘潭韶山冲的农民孩子,在83年的奋斗历程中,把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考虑中外古今天文地理大事,终于将自己锤炼成为屈指可数的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书法家、杂文家、大诗人。
前段时间,一位领导告诫我们:“干什么事情要举一反三,做新闻写东西尤其要这样。”当时,事务繁忙,没来得及深思。今天联想起来考虑,能把“风马牛”联系起来,不就是“举一反三”的功夫吗?生活中我们常用“风马牛不相及”来比喻两者不相干的事情,但让人总觉得它束缚了思维和联想。试想古往今来作文大家,不都是专门捕捉风马牛的高手吗?风马牛怎么就不相及呢?“春风得意马蹄疾”,没有得意的春风岂有快马速度?“风吹草低见牛羊”,没有风与牛的联想何来名句传千秋?“等到牛年马月啊?”没有这种对无望的形容,怎显得期盼的饥渴呢?
“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成语,源自公元前656年的荆楚。当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风、马、牛,但千百年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思维模式,已成为禁锢联想创意的“罪魁祸首”。在“风马牛不相及”的挡箭牌下,使我们变得因循守旧、死板教条、孤闻寡陋,甚至顽固不化地世代相传。我曾经怀疑,拥有万年文明史的中国,何以落伍于建国仅200多年的美国,难道和“风马牛不相及”的思维定式没有关系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应该敢当捕捉“风马牛”联系的急先锋,把风、马、牛撮合成一个有机体,才是真正的本事。希望我们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一些探讨,相信会有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高考中的“同人不同命”
下一篇: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