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平淡于风情中
今天,我终于收到一本盼望已久的《谁扼杀了我们的自信》的新书。此书想必很多红袖人都读过里面的文章。我也看了一些关于此书的一些评论文章,我可没大多数人那样读得激动的心情,也没有往日那样“嫉妒”的心态。说实
今天,我终于收到一本盼望已久的《谁扼杀了我们的自信》的新书。此书想必很多红袖人都读过里面的文章。我也看了一些关于此书的一些评论文章,我可没大多数人那样读得激动的心情,也没有往日那样“嫉妒”的心态。说实在的,我读得相当平淡,但又有一种风情在里面。也就是说我读出来的是一种“化平淡于风情中”的感觉。每个人读书有每个人的读法,这跟网上读文章的感觉也有差异。特别是网上已粗略了解该书的作者后,很不易抛弃那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我既喜欢又“讨厌”的人,怎么说呢?听我一一道来。
该书分成五大专辑,这里我就依每一辑的读味来说。
第一辑是“爱情婚姻,浪漫情怀”篇。我认为这一辑是写得相当的平淡,作者大多是以自已的经历说事。也许是我们年龄上相差不是太大的缘故,我读来多了几分亲切感,因为作者所写的经历的确是那个岁月的痕迹,点点滴滴仿佛还在昨天。本来,我还以为作者是个老边疆人,可竟然与我一衣带水的,是那样的近乎。记得我搞药品销售时,曾在秦岭和大巴山地区兜了几圈。那儿大约三千年前是古巴国的边缘地区,相不到这作者的根多少与巴人沾了点亲戚关系。作者在这一辑里,仿如电影《红高梁》里的场景,把自已的情爱真真切切地奉现出来,坦荡如流水。如在“背着老婆婆拼命抵抗”里,就把自已为情爱而奋力抗争的一些风情事道了出来。读到这一节时,一个真实而憨厚的人就活脱出纸面来。这是一个平淡的青春经历,没有太多的柔情描写,只是娓妮道来,仿若是听读者讲述自已那段铭记的往事而已。但我感到这平淡的人生同样有光景,也同样有风情。另几篇“有孝顺的儿女真好”“多生一个好”等,多是取材于他身边的家庭琐事,有儿孙,有老母,还有朋友等。作者通过其朴实的语言,呈现的却是一份温馨而祥和的家庭生活画面。这一切都是从平淡中走出来又化为一种幸福的风情存放在读者的印象中。我不像有些人那样把爱情和生活看得过于崇高和美满,真正的爱情和生活就是在那些平淡岁月的流痕中闪着光。
第二辑是“胡思乱想,山语村言”篇,这一辑也是作者尤其闪光的地方。也许因作者的职业关系,他仍用平淡的语言来说事,这一篇的风情却在教育上。显然作者在此篇中是花了大功夫的,因为他特抓住了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渺小又极为平淡的芝麻细节,却化出和提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比比看,谁更聪明?”,“钱啊钱,我该怎样花你?”,“今天,我购买了尊严”“学会感恩”等等。这篇幅里面都有是从小事着手,化出的道理却尤其深刻。为什么?它涉及到了人性的许多基本问题,如“聪明”就是一个人的智育问题,“钱”是一个经济问题,“尊严”是一个人格问题,“感恩”又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读完此篇后,闭目深思,这不是一个教育学最根本的问题吗?也就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种“树人”的道德理念和责任感。在这辑里,作者并没有强去宣讲什么道德规范,也没有去讲什么大套的理论,却给我们留下的是探讨空间和辩证思维的话题。透过此辑共二十五篇文章,我们可看出作者的教学态度和为人精神。我想作者地教学中一定是爱采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的好老师,而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板式教育方式。这辑的风情是“学会独立思考,确立人生道德航标”。
第三辑是“阅读红袖,歪批瞎评”篇,这一辑是以红袖为窗口,把作者置身于这窗口上,眺望社会街景。把人情,社会道德,时尚话题等纳入眼球中,明显读来,作者把自已的思维转换成了社会中的一员。如“现代版的于连”,“幸福是一种感觉”,“家有悍妇好处多”等,于此作者这种身份转换中,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常规和传统的反向思维的观点。而且作者明显地加大了论说力度,引证了大量的中外文化名著来衬托作者的观点。纵观其这辑中的文章,不乏尖锐的地方,甚至借重一些热门话题针锋相对。或者作深入的引伸。虽然作者观点明朗,但这部份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平淡中略显杀机,虽然社会上“仁者识山,智者乐水”的观点众多,但作者语调中有种挑衅性地反向论说。此篇中,我就有很多观点与其“敌对”,而且作者语言上过于书绢气,层面上触角只接表面,说理与论证过于表象,少了精气,不过,这也是一种风情景致。也表现了作者一种坦荡和诚实的精神风韵。
第四辑“狗眼看英语,黑猫侃教育”,在这一辑里,最能突出的是作者的语言特征,体现作者的“老玩童”的心态和教学心理。作者近乎于调侃的语气写下“为什么要学‘狗日的英语’”,“‘狗日的英语’真好玩”,“再论‘狗日的英语’”,“怎样学好‘狗日的英语’”,“差点冤枉了乌鸦”,“我的美女徒弟”等二十三篇文章的与其诱导,不如反向深思,使人在读中明白作者的教育动机。
第五辑“狂人呓语”,这一篇幅里文章选了七篇文章。这一辑作者换了一种风格,以虚似化的人物大出现,行文调成了一种演讲形式,可能是作者想体出一种幽默的冷竣气氛,使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读完此书。
当我读完《谁扼杀了我们的自信》此书后,有了个初步印象。作者行文独特,语言风趣,风格轻松,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也许是我性格原因,我曾与这位作者有个心里疙瘩,但我还是要说实话。因为旁观者清的缘故,不能只是说好话,当然那种吵架的架式就不取了,我就这里“馋言”几句。
作者知识面虽广,但语言上却少了一种活力分子,这也许是长年奔波于教育的缘故。语言上硬朗,行文稍显僵气,明显的是社会实践的阅力不够,这些可能与作者交际圈子有关。作者虽有幽默,但有点苦味。而且论点触到表皮,缺少透析的本领。论据有时文不对题。作者行文还有一种教育潜意识在里面,还没有摆脱教师的职业语感。从文学上讲,只能是文章,还谈不上真正的文学作品。作者虽阅力广,但多是仅限于文学名著上,明显的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缺少厚实的功力。特别是文艺理论修养上欠缺,造成了文化断层,使得文章稍显空洞和直白。更不用说是在工科和理科方面的天然缺陷了,像企业的经济管理等交融应用上。文章多的是匠人风格,少了点文化人的品味。从文章的气象上看始终没有阳气,读来大多是飘飘缈缈的感觉。这也是你职业的感应,因为老师是处处得为人师表的,道义上的“君子和礼尚”思想过重,表现不出真正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