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放手吧,何必出力不讨好呢

做父母的放手吧,何必出力不讨好呢

起阵杂文2025-07-30 02:15:43
国外一家心理研究所以“你尊敬谁”为题,抽测了美国、日本、中国的青少年。美国青少年选择了父亲、球星、母亲。日本青少年选择父亲、母亲、而中国青少年在尊敬的前十人中既无父亲也无母亲。看到这样的结果,每个做父
国外一家心理研究所以“你尊敬谁”为题,抽测了美国、日本、中国的青少年。美国青少年选择了父亲、球星、母亲。日本青少年选择父亲、母亲、而中国青少年在尊敬的前十人中既无父亲也无母亲。看到这样的结果,每个做父母的都感到寒心吧!
为什么会这样啊!我们可是为了孩子不辞辛苦、省吃俭用、掏心掏肺呢,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没想到吧!其实这种结果多半是我们有些做父母的自己给惯出来的。
有位学者做过这样的调查,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百分之百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现在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构建的没有风雨的“温室”里,是“抱大的一代”。在孩子的生活中,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吃什么、穿什么、全由父母做主。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等等,全由父母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按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塑造的倾向,而不考虑孩子本身的素质、兴趣,对孩子像捏泥人似的强行塑造。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体验更不能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当孩子对父母的包办和安排不满意或有抵触情绪时,父母总是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说的做,准没错。”。就这样,在爱的光环下,父母的“包办”也就惯出了孩子的“包赖”,同时,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像一棵歪歪扭扭的不成才的树。。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懂得感恩的,他们只知道索取,而且以为不付出也能得到想要的。。
孩子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在自主选择时,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不让他们选择,选择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选择权,也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需要。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又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孩子终归要走出父母的视线,如果孩子自小没有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放手吧,做父母的,何必出力不讨好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