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

轻子杂文2025-04-18 18:46:13
年轻时只因选错了一道心理测试题,爱与我失之交臂。她的题目是:假如马、孔雀和羊这三只动物同时被困在一个荒岛上,而你只有一条能带走其中两只动物的小船,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种动物留下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不把
年轻时只因选错了一道心理测试题,爱与我失之交臂。她的题目是:假如马、孔雀和羊这三只动物同时被困在一个荒岛上,而你只有一条能带走其中两只动物的小船,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种动物留下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不把马留下吧!我的话音未落,她把头侧向窗外沉默了。过了许久她才勉强地解释道:马代表事业,孔雀代表金钱,羊代表爱情。你的选择是把象征事业的马留下,这说明你不会有多大的前途。换句话说,你虽浪漫,但目光短浅。说完,她起身走了。她走后,我独处了三四年不想和任何女孩儿来往。
在我结婚的第二个春天,我和她在拥挤的商场里邂逅。我们在一家幽雅的小酒店相视而坐。她说离婚两年多了,虽事业成功,但身心交瘁。她一直在打量着我,临走又给我出了一道题:假如你划着一条小船,看见在一座孤岛上有三个人,一个是你的初恋情人,一个是你的母亲,一个是你的救命恩人。可是你的船只能带上俩个人,那么你会让谁上船呢?我苦笑了一下回答:让他们全上船自己留下。她听后转过身去,悄悄擦着泪喃喃道:你变了,如果当年你这样回答该多好!其实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我。如果说改变,那是我和她看问题的角度变了。
人生有太多太多的选择,总是不知不觉地紧扣自身的利益。“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在二者必取其一的选择中,即便你认准了当时认为正确的答案,可时过境迁的你还是有悔憾。哲人这样说: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做对了选择,人生最大的痛苦还是做对了选择。因此,人们在选择时往往逃脱不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人们始终对和自己有关的事物做出是或非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聊斋》中有一则故事:俩个顽皮的孩子分别抓了一只小狼崽,爬上两棵大树。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孩子在树上使劲掐小狼的耳朵,小狼疼得声嘶力竭。老狼气急败坏地奔到树下乱跳乱叫;紧接着,另一棵树上的小孩拧小狼的腿,小狼连声哀嚎,老狼又串过去胡乱抓咬。就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在两棵树之间,直到累得气绝身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取舍,你越是置身于被选择对象的利益之中,就越难跳出选择的痛苦。
同样,私心太重,也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佛说:人的痛苦来源于“无明”,也就是不能看破自身的私利,“而舍弃选择的主体(自我),才是最好的选择”。有这样一个人人熟知却又难以做出选择的话题:当你的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了河里,你会选择先救谁?提出这个问题的多半是妻子,女人是想试探出她在男人心里的分量。我以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因为假如现实中真正出现类似的险情,倘若做为妻子还有一丝人性,就会鼓励丈夫:“不要管我,先救咱妈!”女性大多是既当妻子又做母亲的双重身份,提这种问题的实质,正是把妻子和母亲树成了对立面。
误区二:相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总是习惯于选择已知。二战时,一个德国间谍被带到一位英国将军面前接受死刑审判。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位将军想给间谍最后一次机会,要么选择行刑队枪;要么去碰碰运气,在三道黑门当中选择其一,而只有一道黑门是生存。只见那个间谍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三道黑门面前,他的双手在不停地发抖。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行刑队,因为他无法面对那些黑门背后的极端恐怖。不一会儿,枪声响了,间谍倒在血泊中。将军感慨万分地对他的副官说:“这个人曾为英国做了些事。本来我是想给他个生存的机会,那三道黑门都是通向自由。”宁愿选择死,也不选择未知世界,这不仅是这个间谍的悲哀,也是人类故有的劣根性。当今社会,绝大多少数人都不是富人,他们面对多年积攒下来的有限积蓄,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给自己和亲人留点“过桥钱”,而不是冒些风险如何用这些钱去创业。因而不论什么时候,真正的成功者仍是少数。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就象一把悬在人们头上的双刃剑,前者能使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后者则有可能把人类引向进步。
误区三:冒失选择,侥幸一搏。三国时,曹操想北上征讨塞外的乌桓。当时有不少谋士纷纷劝阻,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可曹操仍大胆出击,结果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曹操凯旋后,立即着手调查当初那些曾经反对他北伐的人,吓得那些谋士魂飞魄散,以为难逃此劫。出人意料的是,曹操非但没有责罚他们,反而奖励了这些人。他解释说:“事实证明,我们北伐攻打乌桓确实是凶多吉少,我们的胜利完全是出于侥幸。这绝不是正确的选择,凡是劝阻过我的人才是有远见的功臣。”许多成功的基因是先天不足,甚至是得益于侥幸的。而这种侥幸完全能使我们总结出所谓的“成功经验”,并逐渐脱离正确的轨道。
误区四:人们不但关注选择的对与错,更强求周围舆论的认同和理解。说实话,我最反感的一句话就是“理解万岁”。那是在我国刚刚跨入市场经济的年代,很多人都犯了推翻过去和怀疑一切的毛病。所以人们在突然丧失了“主义”和个人崇拜后,相互间情感上的理解日渐贫乏。因此那个时候,我们急需凝聚民心,发出“理解万岁”的呼声。然而凡事都过高地求得别人的理解,就是作茧自缚。用唯物的角度看,我们要想达到人人都能相互理解,处处都唱同一首歌,让天下充满爱,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似的唱高调。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时被说成是丑化人类的奇谈怪论,哥白尼的地动观点被指控为“污辱上帝”的反动学说,立下统一伟业的秦始皇始终是文学作品里的独裁者,“建安风骨”之首的曹操也一直被演义成大阴谋家、大野心家。历史告诫我们:要么艰苦创业,要么寻求理解,二者很难两全。可惜我们国人实在太看重理解了,凡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每做一件事,不是注重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别人的评价。一旦有人说三道四,便惶惶不可终日,到处呼吁“你要理解我!”,“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去年南京市对自杀者的一项调查显示:76%以上人的死因不是客观上的磨难,而是不被社会理解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且越是地位显赫的人越是如此。诚然,被人理解是幸福的,但不被人理解就是痛苦的吗?心理学讲:内心的痛苦多数是由于追求的东西无法实现的缘故。可见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过于追崇理解所至。倘若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理解,那么人类的心理疾病至少能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当下的人们不但希望别人什么事都能理解他,还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