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九种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九种教育观念的转变

花姑娘杂文2025-09-13 04:38:11
一、由“灌输教育”向“汲取教育”转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说明,为师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学问。这种观念虽然对激励教师探索知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
一、由“灌输教育”向“汲取教育”转变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说明,为师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学问。这种观念虽然对激励教师探索知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种“灌输”教育。现代教育不是注重学生的“一杯水”是否满了,而是注重学生在已有“水”的基础上如何汲取“十桶水”、“百桶水”。我们倡导一种新的教育观:“教师有一杯水,要让学生获得一桶水”,在此,我们强调: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活”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活”的能力。
二、由“管”的教育向“爱”的教育转变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花”。师者应心中有学生,尊重、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既是良师更是益友。用真诚的微笑,善解人意的胸怀,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将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良好的教学效益。
三、由“轻过程,重结果”向“轻结果,重过程”转变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乐教、善导,创造性地教,架起学生与知识的桥梁,让他们自己到知识的宝库中挖掘。教师由原来的主讲、主演变为教练,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杜绝“请君入瓮”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并进行点拨,强调人人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四、由“取长补短”向“扬长避短”转变
让学生在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上大下苦功,这是取长补短的教育法。当这种教育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兴趣与特长的时候,那肯定是得不偿失。因为“取长补短”,结果可能一无所长;“扬长避短”,反而可能使其成为出类拔萃之人。事实上,“短”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长”。因为社会并不要求我们成为“万事能”,而需要的是“学有所长”。
五、由重视“学习成绩”向培养“顽强意志”转变
教师往往忽略对孩子意志的培养,过分地重视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成是通往未来的唯一“绿卡”。无数事实证明,只重视“学习成绩”,而不培养“顽强意志”,是万万不可行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经不起挫折,可能会逐渐失去锐气,聪明才智也无法发挥;而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只要有志气,有毅力,有勇气,不断尝试,生活就会把越来越多的机遇交给他。那么,当他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一定会为他的成就和聪明而吃惊。因为,只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够使一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六、由“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变
一个青年教师二十岁走上讲台,必须经过一、二十年的苦苦摸索,才能掌握教育规律,但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即使积累一些经验,也大多是前人摸索过的,鲜有创新和发现。如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走“学者型”之路,把教育规律和活动上升到理性来认识处理,无论是总结自身经验或是学习他人成果,将会缩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过程,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由“家长制”向“民主化”转变
由教师的金口玉言到学生的各抒己见,这是教育改革的一次革命。“民主”意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快,才能对学习发生更大的兴趣。二是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独特的创新思维来。三是鼓励学生勤于提问。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四是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只有多观察,才能视野开阔,才能发展智力,为创造奠定基础。
八、由“教多于学”向“学多于教”转变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学多于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多于老师所讲,所学超越所教范畴,这与传统的“教多于学”思想恰好相反。只有引导学生将新知识、新技能与以前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做好“举一”工作,才能达到“反三”目的。
九、由“传统化教学”向“现代化教学”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好教师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从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角度看,它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要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感到知识如春风,日日沐我心,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减轻课业负担、节时高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