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化的导向

脸谱化的导向

暮雨杂文2025-02-25 08:05:30
总觉得在中国人的眼中,任何人都是被脸谱化了的人物。好人,自然永远都是好人;而坏人,再怎么努力改变,他永远都是坏人。这估计与我们在电影电视、书刊等宣传媒体上长期推行的人物塑造脸谱化大有干系。人物脸谱化,
总觉得在中国人的眼中,任何人都是被脸谱化了的人物。好人,自然永远都是好人;而坏人,再怎么努力改变,他永远都是坏人。这估计与我们在电影电视、书刊等宣传媒体上长期推行的人物塑造脸谱化大有干系。人物脸谱化,就好比我们看京剧,每一个脸谱代表着一种人物和性格,如红脸的肯定是关二爷这一类的忠肝义胆之士,白脸的不用说就是曹阿瞒、司马懿等阴险狡诈之流,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一目了然。长期累月的人物脸谱化的熏陶,也致使我们现今许多人在对人的看法上都存在着不是一就是二的错误指导思想,素不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最近刚把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一书看完,看完后,我发现熊先生笔下的张居正与我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看到的张居正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物,甚至与我查阅史书上看到的张居正,也是大有不同之处,熊先生笔下的张居正,好的近乎完美,一切中华五千年关于清官必须的品格,都在他身上呈现的淋漓尽致,一切贪官污吏应有的缺点,在他身上淡然无存,这样的一个身前死后历史纷争极大的人物,难道真如熊先生书中描写的那样完美的几乎“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作为一个引起如此争议的历史人物,难道他的性格会如此的单一?我看未必吧!熊先生笔下的张居正,又是一个被严重脸谱化了吧!
这个世界,除了机器人,我琢磨着没有任何人会是完完全全的单一性格,人,总会有光明的一面,也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张居正身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封建官员,身上难免的总会沾染上也写那个时代官员的不良习性,断不可能如熊先生笔下般如此一身凛然。更何况在书中张居正对海瑞的一番评论,足以见得张居正其人对海瑞之流的道德完品近乎鄙视的看法,这样的一个人物,又怎么可能会成为自己所鄙视的哪一类人物呢?
书本的最后,当张居正的家产遭到清算时,我们更是可以发现,张居正所拥有的财产,绝对不是一名道德上极度完美的官员所能拥有的,要知道,历史的大清官海瑞,死的时候,家里穷的连棺材都买不起,哪有可能像张居正那般有黄金三千两,白银十几万两的丰硕家产呢?
或许脸谱化的设定,折射出熊先生对一名清官的渴望,但过于的脸谱化,却让原本性格复杂的一个历史人物,完全的失真,这不能不说是这一部小说的一大败笔,或许,这也是当今国内人物传记小说的一个通病。脸谱化的主流导向,致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待他人时,总会不自觉的给他人寻找一张适合他的脸谱代入,界定他的性格,从而定下我们判断他的基调和与他交往时的态度,从而出现了社会上流行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过于武断的观点。
去除人物的脸谱化进而影响社会群众的看法,电影电视和书刊本应是先锋力量,可在如今的电视电影屏幕或书刊中,我们却无奈的发现,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出现,人物依旧是连三岁小猴都可以分辨好坏,性格永远是那么的忠贞不二,那么的乏味单调。看来,除却人物塑造的脸谱化,还真是一件任重道远之事!
除却人物脸谱化的缺点外,《张居正》是一部很不错的历史传记小说,无论是关于政治斗争伎俩、环境的素质和文字的运用,均为上乘之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