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评价项羽诗词谈其选贤任能的缺失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历史上以推翻秦王朝统治的重要领袖人物记入史册,关于对他生平记载,不仅有司马迁《史记》中《项羽本纪》的实录,而且他骁勇、短志、残暴、自恃的性格,他的传奇经历及自刎乌江的悲剧命运,也已演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历史上以推翻秦王朝统治的重要领袖人物记入史册,关于对他生平记载,不仅有司马迁《史记》中《项羽本纪》的实录,而且他骁勇、短志、残暴、自恃的性格,他的传奇经历及自刎乌江的悲剧命运,也已演绎出许多成语与诗词,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为评价历史人物,欣赏中华文化,现行高中语文课本《项羽之死》课文后,也录有杜牧等人的四首诗来引导学生对其评价。其实,古今评价项羽的诗词可近百首,观点疏同各述,似乎惟独少见因项羽选贤任能的缺失而导致兵败自弑的观点。古今以诗词文体的形式,对项羽性格、成败及其悲剧命运进行评价,可大致主要可概括为四种观点。一是“尊严节气说”。这种评价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高度理想化。霸王别姬,引吭高歌,“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就连项羽本人也未想通兵败的原因。本已是兵败自刎乌江,连老婆都无法自保的结果,却博来壮烈美名,羞见江东父老,谓之有气节,有尊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生得轰轰烈烈,死得风风光光。此观点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一首《夏日绝句》为代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有如唐朝于季子诗“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清朝何士颙诗“忍辱从来事可成,英雄盖世枉伤神。但知父老重羞见,不记淮阴胯下人”,等等。二是“东山再起说”。该观点以杜牧的一首《题乌江亭》诗为代表,即“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赞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易安居士,虽有“尊严节气说”的诗句,却又设想出“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的假说。其实,“东山再起说”是诗人以跳跃性思维看待历史的观点,这也是诗词浪漫与史学严谨的区别,是看待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与史学家缜密推理的区别。三是“丧失民心说”。此说与“东山再起说”相反,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虽有偶胜,久战必败,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对项羽的评价:“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因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上,更需要冷静的分析思考,虽有偶然但须归于必然,得出“民心已丧、劳师哀兵、败势难回”的结论。另有与王安石同时期为官的文学家苏辙也提出项羽必败的结局,“布叛曾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四是“丧失机会说”。鸿门宴时有机会杀戮对手,分封诸侯时有机会限制对手,鸿沟之约前有机会剿灭对手,结果均丧失机会,如清朝孙原湘《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所述,“玉玦三看赤帝愁,鸿门一误又鸿沟。无心杀季真仁度,并力除秦是本谋。独弃关中酬故将,平分天下与诸侯。雌雄刘项分明在,本纪原应楚出头”,又有“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唯觉沛公亲”,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也属“丧失机会说”类型。
除以上四种评价的诗词以外,还有大部分“感慨项羽命运、叹憾虞姬悲哀”的诗词作品,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虞美人》:“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等等。对于项羽用人而言,虽偶有南宋文学家陆游《项羽》中“范增力尽无施处”等诗句,却很少有人对其在选贤任能的缺失方面,提出观点,进行评价。其实,当时战乱时期的几位可以安邦定国的贤才良将,均是在项羽处未得重用,才流入对手刘邦麾下为谋为将的。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并立下奇功的韩信,曾在项羽麾下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刘邦手下谋士陈平,早年曾因受谗后逃亡归项羽,并随从入关破秦,后项羽因故迁怒于陈平,陈遭责备,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终于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挂印封金,投奔刘邦,成为定汉功臣。而当时可谓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在灭秦时曾与刘邦一起在楚将项梁帐前听命,当时项羽不仅没有发现张良的才能,却在秦灭后张良事韩王时,妒其才,恨其能,以至牵罪于韩王,将韩贬侯又杀掉,使张良无主后逃奔沛公以定汉室江山。同时,项羽又刚愎自用,就连多年忠心事主的老谋士范增,鸿门宴时,言不听,计不从;攻荥阳时,又中离间计,削其兵权,因而使范增告老回乡。项羽如此用人,怎能不败,正所谓“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为此,笔者作《读苏轼濠州七绝等诗有感》一诗(今韵),评其选贤任能的缺失:——古来乱世出英雄,虐秦失鹿楚汉争。沉舟喋血真勇猛,设宴鸿门却柔情。良策难辅出韩信,临战多疑走范增。君王若存纳贤意,何有虞姬染残红?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谈中国文学灵气的缺失
下一篇:耕田者的守望
相关文章